陇南新闻 宕昌新闻 两当新闻 徽县新闻 成县新闻 西和新闻 礼县新闻 康县新闻 文县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陇南市 > 西和新闻 > 正文

陇南影子与戏曲文献

来源:兰州日报 2019-01-13 02:30   https://www.yybnet.net/

“实打实地说,今天是我最荣幸的一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尽管气温在零下8度上下,西和县稍峪乡“白马影子腔”76岁的传承人马富魁班主在县上的演播厅向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甘肃本土的专家学者倾吐了一席热情扬溢的“开场白”。

今晚上演的是陇南影子腔,亦叫“影子”、“灯影戏”、“皮影戏”,剧名唤作《取四郡》,说的是“主公”刘备三国时的征战故事,这个只有四五个人的小戏班是用清代皮影和清代抄本演出,唱腔、道白。连甘肃的人士也有听不懂之处,何况外地人,胡琴、打击乐也颇有“沧桑感”。伴随着古朴的音乐旋律,那“亮子”屏幕上出现桌案、靠椅和“影子人儿”,灯光一照,移来动去,便是演戏了。观者全靠自己的观剧经验和文化积累来理解剧情与这“古化石”般的演戏场景。

——这是2018年12月25日在西和县举行的“甘肃戏曲文献研究与戏曲文献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的一项演出活动。主办单位是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内外有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高规格的学术研讨足见对优秀文化传承与戏曲文献及其学科的高度重视。如果说承办单位之一的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是理所当然的“搞分内之事”,那么西和县档案馆作为另一个承办者之一体现了西和县“伏羲生处、仇池古国、乞巧故乡”深厚文脉在今天的殷切律动。我们不身临其境则难以体会到讲说甘肃好故事的一种学术味极其厚重的气韵与深意。

谁能想到就在西和县档案馆里至今保存着3040部清代以来的地方戏曲剧本,其中清代影子腔手抄剧本就有10部:《双合珠》形成于康熙五十四年,《马王卷》形成于道光二十三年,《六合国》形成于咸丰四年,《君臣梦》形成于咸丰五年,《双凤钗》《红灯记》《白蛇传》形成于咸丰时期,《临潼关》形成于咸丰至光绪时期,《征金川》形成于光绪时期,《征红江》形成于宣统时期。这些文献籍孤品是考证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佐证,也是了解陇南地区社会历史衍展的文献,难怪让远道而来的学者们惊叹不已。也正因为如此,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这是甘肃乃至全国戏曲文献的一大成果。

从收藏各个年代地方大政的印章“印把子”到珍存从清代至今天民间的戏曲文本,把变黄、絮化、残破的民间手抄本修复一新,个中的艰辛与费时,一般人是根本不了解的。馆长石永红则认为他们这是在“守护民族的记忆,保存文化的符号”,档案馆就是要“向历史负责,向现实服务,向未来展望”。这不,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宝成感慨道,“这非常了不起,为戏曲文献及戏曲文献学学科建设打下坚强的基石,对全国的戏曲学术研究都是很大推动,功莫大焉!”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华斌,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巨荣,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研究员俞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研究员王学峰,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赵兴勤等都将自己治学经验侃侃道来,充分体现了甘肃西和县基层和戏曲文献学术界上下从不歇竭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精神,也让学术界之外更多的人众感受到新时代文化魂脉继往开来的风貌韵致,正所谓“文化不灭,国家永生”。

有关戏曲文献的学术问题着实太宠杂了,历史上遗留的问题也很复杂。中国皮影戏形成于晚唐五代,包括陇南影子腔在内的甘肃影戏较早于中原影戏,其演出方式在明清时期十分盛行;甘肃影戏对中国戏曲有两个重要贡献,一是音乐,一是文本,戏曲的一半就是音乐,这就是剧种的特征;民间抄本很有价值,档案更要注重图像,从文物、文献中要拎出精华来,产生学术共鸣,这就是学术价值;要看到没有皇家的重视与推动,明清戏曲艺术不可能发展,而无名人士对戏曲的贡献则是十分独特的,绝对不可忽视;剧本为地方戏在甘肃乃至全国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大量的古籍文献中还须做细致的校勘工作,抓住某个点深入下去就会有创获;要注重传统史料,更要多做文献中的田野调查;仔细推研文献生成运用的历史环境与动因,也要注意文献在当代的变通性,文献放在一种场域中才是活的文献……与会专家学者的金言良语,无不对甘肃学术界内外是一种醒示,一种滋养,一种理论支撑。

对于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富有历史价值的图片文字戏曲文献的发掘、抢救、甄别、修复继而长期深研,都离不了人的苦心孤诣辛勤耕耘高屋建瓴探其底里,而今天的甘肃人更需要强烈的对本土历史文化与学术领域中的自信性和实干精神。省艺研所副所长、青年研究员周琪的论文《甘肃戏曲文献及戏曲文献学科建设》,内容十分丰实,见解多有新意,也很有前瞻性与操作性,正是今天这种文化担当精神的生动体现。他坚持志、史、论三步走,做到心中有定力,眼界须开阔,面对甘肃如此厚重的戏曲文化史资料及民间至今存活着的影戏社班演出的文化资源,一定要把研究工作持续走下去,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与建树,在甘肃搞研究“我干一辈子也干不完”,大家都要动起来,让文献保护和学术研究产生积极作用,产生更多社会价值。他言“中国今天不缺钱,就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在笔者看来,周琪及其长篇论文标志着甘肃戏曲文献及戏曲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再度兴起,也标示出作为甘肃戏曲学术界研究个性、眼力、胆魄与智慧的新峰突起,连同本次的“西和研究”活动,都有理论与实践的显明导向作用,都已成为甘肃今天文化艺术领域令人振奋的宝贵财富。

关注甘肃学术界的新起步、新动向、新作为,就是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以西和县、礼县为代表的陇南影子腔在今天大文化环境中怎样从已有的文献积累与学术研讨中梳理出几条有活力的实用的经验来,这是所有与会人员共同的新课题。五年前,笔者在兰州人民剧院观看了西和县的女秀才包红梅编写的秦腔大戏《七月七》,西和山湾田地间那男耕女织一派祥和的民间生活画卷十分滋养人心,后又前去参观了“西和乞巧文化传习所”的展览活动,依然有着美好的记忆。

这次又了解到今天西和剧团的演出活动一年四季排得满满的,这完全说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对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看重;“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剧团是戏曲的载体,有的地方却将戏曲院团当成包袱“解体”掉了。西和人确实有着自己长远的目光与文化定力。作为影子腔“非遗”的传承人马富魁先生也期望在他的家园开办“影子腔基地”,想把“乞巧文化”也融进他的戏班演出中去,我想这就是作为影戏传承人“将文献搞活”的一种想象与举措。文献研究却需要在我们眼前生活的实践“场域”中创出新路子来,产生更为实际更为鲜活的社会效应来。

“立体的、动态的”影子戏及其传承人是令人尊敬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衍展着陇南影子腔的艺术生命,从剧本到唱腔、道白、音乐、操作表演,再到民间演出市场的磨合及影子戏质量在今天的提升,别人是无法替代他们的传承性与创造能力的。但又不能不说,西和的影子“名存而实不及”,只为学术研究提供原始演出样态还远未发挥它的多重价值。影子的灯光需要改进,曾经是清油点灯,现在是电灯了,电灯也要改良,让光更加均匀,不能再拿草板纸当灯罩,皮影人儿还要添新人物、新故事,需要有字幕简介,并且亟待步入培养新的演出生态环境,能否尽快与乡村小镇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一如西安回民街上15元一张票让观者“耍皮影”的演戏样式那样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我们的学术研究尚若涉及到这些内容并能提出建设性操弄方案,也是一大创获!

□严森林文/图

新闻推荐

创新研学 岛城校园亮点多

内容丰富的语言文化节、形式新颖的演讲比赛、别开生面的交通安全实践活动……最近一段时间,岛城各中小学举行了丰富多彩的...

西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陇南影子与戏曲文献)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