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新闻 宕昌新闻 两当新闻 徽县新闻 成县新闻 西和新闻 礼县新闻 康县新闻 文县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陇南市 > 西和新闻 > 正文

最美乞巧程式 宝贵文化遗产

来源:陇南日报 2017-08-21 14:22   https://www.yybnet.net/

乞巧文化是中国丰厚文化的一朵奇葩,是起源并流传于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风,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历经七天八夜,姑娘们以虔诚的心、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和如愿配婚、生活幸福美满。其活动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国内独一无二,是中国古代乞巧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其中,乞巧程式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阶段和十二项祭祀仪式。1.坐巧在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将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条条地连成一根长绳,手捧香盘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队跟随。香盘内放有香、蜡、黄表纸等祭品和头绳。来到村镇外的河(沟)边,先由两人分别站在两岸,把长绳横拉在河面上。接着点蜡、炷香、焚表纸、祭祀跪拜。然后,大家成排列队、牵手摆臂齐唱《搭桥歌》。唱罢,站在河(沟)两岸拉长绳的姑娘同时松手,绳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冲走。乞巧的第一个仪式至此完成。2.迎巧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穿上盛装,整齐列队,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沟)边举行迎巧仪式。主持者炷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则站在河(沟)边齐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要敬献茶果,唱《献茶歌》,此时,乞巧活动便正式拉开序幕。3.祭巧一般分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从迎巧仪式开始至送巧仪式结束,整个乞巧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在早晨、中午、晚间三个时候,都要点蜡、炷香、焚表纸、跪拜。白天香烟袅袅,晚上明烛高照。4.拜巧在乞巧过程中,毗邻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如上街与下街、东关与西关、前庄与后庄、上坝与下坝等等。相互拜巧,不但有观摩、交流、促进乞巧的作用,还为邻村和邻街的姑娘搭建了互相交谊的平台,又为未婚青年寻找对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5.娱巧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唱巧”,即娱巧,姑娘们齐集坐巧处,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以此抒发情感、展示才艺。“乞巧歌”主要是以“娱神”“巧娘娘”为目的。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曲调有正歌和副歌之别。6.卜巧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祸福,俗称“照花瓣”,即在晚上的灯光下看巧芽水中投影图案而“照瓣卜巧”。7.送巧“照瓣卜巧”举行后,说明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此时,姑娘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抓紧“送巧”前仅剩的一段时间尽情“唱巧”。在供神桌前,乞巧姑娘约四五人往来穿插唱一曲,极足跳跃唱一曲,有时集体牵手摆臂唱一曲,此起彼伏,歌声不断。直至把所有乞巧歌曲反复唱到尽兴为止。深夜,乞巧组织者很不情愿地宣布“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无奈地分站供神桌两旁,齐唱《送巧歌》。专家点评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西和七夕乞巧节项目,从2008年第一批扩展项目申报成功到今天,经过了有组织的抢救,科学的修复,有计划的维护和有效的传承,得到了健康有序的传播、弘扬和上规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有示范性的大型文化空间非遗项目之一,发挥了它强大而切实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甘肃西和乞巧文化在中国节日文化链中独树一帜,无论其传承历史的悠久、时间节点的漫长(七天八夜)、仪式规模的完整,民众的普遍认同和参与等,都显示出独特的地方特点。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史学院副院长叶春生:西和乞巧作为乞巧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融入生活、融入民众,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寄托着人们的信仰或对家乡风物的缅怀,叙说着人们的心声与诉求,世代相传,衍以为俗。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不断注入了新的内容。而民间乞巧传统工艺,刺绣、剪纸、保健枕、麻鞋等行业,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来源,使美好的故事得以活态传承,与经济生活融为一体,更具现实意义。西北师大教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逵夫:乞巧文化渊源于古老的秦文化,是周秦文化的结晶。西和乞巧风俗盛行的原因在于首先它是一种群体记忆,而群体记忆是由习俗传承而来的,牛郎织女传说是西(西和)礼(礼县)深厚文化内涵的体现。乞巧是从自然崇拜走向超自然信仰的历史转折,原始人对星的崇拜是乞巧文化产生的深远根源;西和乞巧文化意味着宗教乃至国家宗教的世俗化;西和乞巧文化反映了一种原始思维的遗留,是“神灵物”的三位一体;乞巧文化的发展演变对古代妇女地位的确立有重要意义。西和本地乞巧民俗专家杨克栋:西和乞巧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持续的时间长,参与人数多,内容更为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认同价值,值得研究和保护。

新闻推荐

筑起一道冲不垮的堤坝

本报记者周者军通讯员靳淑敏陇南“8·7”暴洪泥石流灾害中,当地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筑起了一道道冲不垮的堤坝。8月6日晚,西和县水务局局长、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党小锋在家里坐不...

西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最美乞巧程式 宝贵文化遗产)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