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田老人的后代为他祝寿 张锡田老人 张锡田老人日常生活 张锡田老人日常生活仁者多寿,善者多康。良好的家风家训,不仅让张锡田老人收获了期颐长寿,更收获了一个团结和睦、蒸蒸日上的大家庭———文本报记者石鼓杨丽君图本报记者肖红见习记者李董能有老人过百岁寿诞,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也是一个地方的喜事。6月29日,农历六月初六,家住文县碧口镇的张锡田老人迎来100岁生日,家人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为他举办了简朴而隆重的祝寿礼。俭办寿礼诗书传家风当天一大早,老人一家就开始热闹起来,后辈们前几日已经陆续从北京、郑州、苏州、重庆等各地赶回来,为寿宴做准备。遵循老人节俭持家的教诲,这次寿宴不接受任何贺礼。而是通过简单的形式,敦促晚辈们牢牢谨记老人的教诲,做好人、行好事。张锡田老人一共生养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五世同堂的家族如今已有五六十人。孙子张佳栋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句爷爷最常说的话,包含着最朴素的做人道理: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张佳栋当年考上北京大学,后又到德国留学八年,爷爷对他的教诲影响很深,“爷爷督促我从小练习毛笔字,他常说练字最能锻炼人的心性,这对我影响很大。”“爷爷一生阅尽人间沧桑,积累的最大财富就是勤劳正直,他宽厚待人,教育我们严爱有加。”孙子张佳梁从小在碧口长大,后来考取了重庆邮电学院,现在中国移动公司工作,爷爷的教诲同样让他受益匪浅。吐哈油田、徐工集团、中国移动、中石油、国税、供销社、电力……如今,老人的儿孙分布在各行业各领域工作,一个比一个有出息,整个家庭团结和睦,蒸蒸日上。饱经沧桑一部活历史生于1918年的张锡田老人是土生土长的碧口人,1937年—1945年担任过碧口的镇长,经历过解放前碧口的繁华与衰败,也见证了解放后碧口的发展,是当地人人皆知的“老寿星”“活碧口”。“南通重庆的水运与北达西北的驮帮逐渐集中后,碧口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民国元年的时候,碧口百货局给省上直接交税三万两银子,到最后增加到十万两银子,占到当时全省税收的三分之一。”说起碧口古镇的历史,老人如数家珍。老人一生干过镇长,当过教师,办过学校,搞过企业,阅历十分丰富。他曾经自费奔江浙等发达地区学习,学习龙井茶制作技术,并联系权威农艺师来碧口培训,让不值钱的炒青茶增值好多倍,为文县茶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兴教禁烟掬诚桑梓,颠危砺洗寿域宏开。”一位亲朋为老人送上了这样一副寿联。如今,期颐高寿、儿孙满堂的张锡田老人,仍然每天坚持阅读,笔耕不辍,写出了《甘川古道》《当年航行险》《陇门之光》《今昔豆家坝》等反映碧口当地发展的诗作。仁者多寿善者多康健“不言老、要服老,多达观,去烦恼,多思考,能知识,品自高,勿孤僻,有知交,常吃素,七分饱,戒烟癖,饮酒少,多运动,散步好,知天命,乐逍遥,此之谓,寿之道。”这是张锡田老人自己写的《长寿歌》。除了心态好之外,张锡田老人的生活作息也非常有规律,饮食上也很节制,至今还保持着每天外出散步两三次的好习惯。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最常吃的是一杯奶、一个饼子这样简单的食物。老人对子女的慈爱、尊重,也赢得了所有儿孙的爱戴和顺从。这次寿宴,14个孙儿孙女大多都在外地,但基本都特地赶回来,带来了祝福的寿联、新鲜的荔枝等孝敬老人。在老人家,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子孙对他的照顾非常细致。老人居住的卧室陈设简单,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碧口生活的儿女就住在楼上楼下,照顾起来非常方便,而且还专门请了护工陪伴老人,尽量让老人过得更自在。长者慈,子孙孝。好的家风家训,不仅让张锡田老人收获了健康,收获长寿,更收获了一个团结和睦、蒸蒸日上的大家庭。
新闻推荐
聚焦陇上江南 助力脱贫攻坚 —“中央媒体走进陇南”走基层集体采访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韩县银陈晓旭沥沥细雨阻不断前进的脚步,丝丝凉意挡不住采访的热情。5月31日至6月6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
文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