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春,严复辞去译书局总办职务,同年7月译书局停办。
从现有的材料看,译书局停办后,林纾继续在大学堂担任讲席,任职到1913年;魏易则离开去往其他学堂任职。
曾宗巩的去向,从现有的资料看,应该是去了学部编译图书局。
学部在1905年成立,1906年6月部内设立编译图书局。设立该局的目的就是要统一当时新式教育的课本,引进、翻译西学课本,改变市面上教科书编纂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
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1983年编撰的“善本旧籍总目”,书中“自然科学类”中有一套书叫《质学课本》五卷,下面署名“英国伊那楞木孙撰,大清曾宗巩编”,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部编译图书局铅印本。”
这是曾宗巩翻译自英国的化学课本。
在北京大学档案馆保存有一份未标明日期的大学堂译书清单,上面列有一些尚未脱稿的译作名单,其中就有“伊那楞木孙质学”。
当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编译书局的目的之一就是编译一批西方教材。曾宗巩在京师大学堂未完成的《质学课本》,后来延续学部完成并得以出版。
当时学部编撰的教材,以统一中小学教科书为重要教育任务,《质学课本》作为中国第一套译自英国的化学课本,因此在出版后就被学部颁行,作为新式中学堂的课本使用。
目前在旧书网上仍能见到两册《质学课本》的残卷,上面分别盖有“陇南中学堂”、“泰州中学堂”的印章。
陇南中学堂的前身是创建于1876年的甘肃“陇南书院”,1904年初改制。泰州中学堂是1906年由原泰州学堂升格而成。
一南一北,从这两所中学堂课本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质学课本》的普及程度。
此后,随着西学在国内普及开来,“各种名词繁赜或辨义而识其指归,或因音而通其假借”,1909年,编译图书局又内设了编订名词馆,以严复为总纂,编订各种中外名词对照表及各种辞典,以“统一文典,昭示来兹”。
1909年10月13日,严复向学部提交了关于编订名词馆的计划书。半个多月后,编订名词馆正式开馆。
1909年11月11日《申报》报道,“分纂人员闻已调刘大猷、王国维、王用舟、周述咸、曾宗巩诸人”。曾宗巩与学者王国维因此有了这样一段同事经历。
编订名词馆开办后,审定统一了数学、心理学、植物学等一批学科的名词。
第一位关注《质学课本》中化学名词问题的学者是曾昭抡,他是曾国藩胞弟曾国潢之曾孙,著名的化学家。他在1935年第一期的《化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曾宗巩译之“质学课本”与其所用化学名词》。
曾宗巩翻译《质学课本》时用“质学”代替“化学”,但当时“化学”一词已经流传很广,“质学”未能推广流行。有些则沿用至今,比如“化合”、“硬水”等等。
从甲午战后到1911年重返海军部之前,曾宗巩经历了这样一段翻译生活。
封面新闻记者王国平
新闻推荐
两当的脱贫摘帽,让世人感知到了陇南以民为本之初心。也用实践证明了“每一个村子,每一个群众都不能掉队”的千金一诺!两当这...
陇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陇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