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福顺白福平
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城市居民为目的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现阶段对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几个问题
武都区乡村旅游发展较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5·12”地震后发展比较迅速,现在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判断,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对乡村旅游的本质、内涵和客源市场认识不足,不能够准确把握资源的挖掘方向,也不能针对目标客源进行开发;三是普遍认为打造美丽乡村就是打造旅游村。美丽乡村和旅游村属性并不相同,美丽乡村时尚现代,而旅游村显“古”显“老”;美丽乡村重“形”,而旅游村显“实”;旅游村具备“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美丽乡村不完全具备这六大要素。
2.一些地方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缺乏正确认识,忽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效保持“乡村性”,过度追求城市化,而丢失“土味”,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去农化”趋向。
3.规划对接不够,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因为没有专门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出现许多问题:一方面景点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特别是许多乡村游搞成了小农经济,一家一户搞旅游,规模都相对较小,很难形成具有同级竞争性的龙头产品;另一方面,产品单一、粗糙,资源的同质化、产品的类同化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乡村游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减小。特色不鲜明,模式不创新,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
4.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多数乡(镇)财力有限,大幅提高旅游投入力不从心。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武都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许多旅游地周边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简陋,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
5.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很多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为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而且多采用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很不完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导致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损害旅游者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由于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起步较晚,相应的人才培训机制也不够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始终在低档次、低水平上徘徊,有些甚至出现了倒退。
6.利益分配不公,村民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一些能人大户,利用土地、房产租赁等方式,经营当地乡村旅游项目,其他村民并没有在就业和收入等方面得到好处,导致许多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情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二、几点建议
1.关于乡村旅游建设,建议发展乡村旅游的乡(镇)及有关人士须学习中央、省、市、区关于乡村旅游建设的文件,开发前组织人员前往省内外乡村旅游示范村学习观摩,做好规划及前期准备工作,将各种不符合乡村旅游建设的有关问题消除在萌芽中。
2.建议发展乡村旅游的乡(镇)一定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以及宣传促销经费纳入乡级预算内。
3.建议旅游主管部门每年要开展定向培训,精准培训。
4.建议在今后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中,充分发挥好、利用好农村的“三变”政策,让农民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当地农民的积极性,确保建成一处、稳定一方、致富一村。
武都区山水秀丽,风景迤逦,是甘肃旅游40强县之一,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已经呈现出其极大的魅力和商业价值。武都区有1300多个村庄,如果能对1/5的村庄合理开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我们相信,只要政策稳定,措施得力,举全区之力抓乡村旅游,武都的乡村旅游一定会创造辉煌。
新闻推荐
武国土告[2018]13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
陇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