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丽君
“扶贫夜校白天办,干部群众面对面。演节目、喇叭响,送教上门大宣讲……”近日,礼县盐官镇排头村帮扶队长、第一书记王亚洲用自创的快板,道出了村里的“扶智”故事。
排头村,盐官镇最偏远的村落,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725人。如今来到这里,房屋亮堂百姓安居、灯亮路坦交通便捷、群众奔富劲头十足、干部工作激情不减……
“脱贫冲在前,勇当排头兵。”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的排头村,在礼县人大机关的联系帮扶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扶贫夜校,干好精神扶贫“三件事”,不断激发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干“接地气”的事,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
作为排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重要活动之一,2019年5月起,礼县人大驻村帮扶干部在村里创办扶贫夜校,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创办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把时间固定在晚上,由于天气冷或者干活累了,群众不一定能够集中起来,于是结合实际提出‘扶贫夜校白天办,干部群众面对面’,随时随地开展宣讲。”王亚洲介绍。
根据村情,排头村创新探索出扶贫夜校的“11+1”种宣讲形式,真正“把知识送给群众、把方便留给群众”。
“11”包括送教上门、集中学习、户外座谈、田间地头、喇叭广播、微信群聊、抖音快手、文体活动、特邀专家、张贴标语、村大数据等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
“1”为疫情防控期间,借助疫情监测点平台,利用白天和夜晚执勤期间开展的“一人一夜校”活动。
如针对排头村发展苹果主导产业实际,帮扶队员通过“田间地头”等方式,进行苹果管理技术培训。
“正因为宣讲的都是实用的知识,我们才积极参加。”73岁的老党员蒲生贵说,前两天在他家的苹果地里,帮扶干部赵田生就给他手把手上了一节剪枝课。
据了解,2019年5月开始至当年年底,排头村共举办扶贫夜校16期,2020年以来举办22期。各种“接地气”的宣讲中,帮扶干部、行业专家、致富能手与全村群众一同学习讨论,勠力同心谋脱贫。
扶贫夜校的灵活创新,实现了网上网下同步、线上线下互动,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探索出了新路径。
干“需要干”的事,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扶贫夜校就是好!干部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办法想尽了,掏心窝子哩……”排头村五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埂娃激动地说。
原来,帮扶之初,孙埂娃对帮扶干部心存抵触情绪,帮扶干部便反复送教上门做工作,并针对他是苹果种植大户这一实际情况,不断宣讲农技知识,经过多次贴心交流,孙埂娃的态度有了大转变。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王强王丹寒冬时节,走进礼县石桥镇汉阳村礼县旭程种植合作社,一个个鲜红的西红柿挂满枝头,一颗颗红色饱满...
礼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