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白杨
冬日的两当,乍寒还暖。在乔河村邵沟组路边一大片林地、庄稼地里,只见用铁丝网围起的标准化生态鸡放养圈舍中,几千只羽毛鲜艳、颜色各异的土鸡,有的“扑棱棱”展翅乱飞、有的“咯咯咯”鸣叫嬉戏……这就是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的场景,也是两当县大力创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加速贫困群众早日脱贫的一个缩影。
“虫草鸡”变身“黑凤凰”
鱼池乡乔河村是两当县贫困村之一。全县***工作开展以来,该乡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受益的方式,积极推进“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为加强基层党建与***深入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带动作用。年,蒲湾村书记陈忠学携同另外五位村民创建了陇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前期以每亩元的价格流转了亩土地栽植苗木,林下套种柴胡、黄芩、板蓝根等中药材,同时散养黑羽土鸡,并吸纳当地多位村民到合作社务工。今年,为了带动更多的人早日脱贫致富,合作社将只鸡苗免费发放给当地贫困户散养,这些鸡苗等到出栏时间,合作社将以每斤.5元的价格全部收回,此举既解决了散养户鸡苗的供需难题,又解决了土鸡出栏后的销售之忧。
据鱼池乡党委书记骆炜介绍,近年来,全乡党支部创建各类合作社5个,小康互助组个,涉及玫瑰、魔芋、育苗、土蜂,香菇,中药材,生态土鸡散养等特色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建成百亩魔芋种植示范园、玫瑰种植基地及千亩育苗园等项目,带动户群众发展魔芋种植余亩,户贫困户发展土鸡散养,实现存栏3.5万只,7户贫困户养殖中华蜂余箱,种植中药材余亩,以此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富民。以乔河村为例,年之前人均村收入仅有元,自从村党支部创办合作社后,村民的人均纯收入都在元左右。
“两当号子”做成乡村旅游“特色菜”
为了进一步推进精准脱贫步伐,今年以来,位于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的云屏乡店子村,将旅游产业开发与扶贫攻坚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村书记王晓军领办成立了店子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村上的能人大户组织起来,将旅游产业现有资源整合起来,再把贫困户一个不落的全部吸纳进来,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群众依托乡村旅游脱贫致富。
目前,全村直接从事旅游业户数总计户,从业人数人。其中开办农家乐9户、农家客栈3户、酿酒坊5户,合作社把贫困户提供的土蜂蜜、花椒、核桃、板栗等特色农产品依托现有的农家客栈、农家乐进行统一销售,对劳务用工进行统一调配,并监督双方的利润分成。作为能人大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纽带,合作社将更多的保证贫困户利益,突破以往“致富能人+贫困户”小康互助组模式中贫困户发展的瓶颈,培养出更多的能人大户,从而实现整体脱贫。去年月,合作社还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内涵,除传统实物外,还组织成立了多人的“两当号子”演出社,把当地流传已久的“两当号子”作为一道“特色菜”,放在农家乐、农家客栈的销售目录里,一旦有游客需要,立马现场演出。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小蜜蜂”酿出大产业
袁国磊是两当县泰山乡泰柳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加快泰柳村的精准脱贫步伐,他出资2万元创办了泰柳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提供合作社办公场所、养殖场地等其他基础设施,村里的贫困户则以蜂箱和政府扶持政策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整合所有有利资源,统一发展、经营,3年为一个发展循环期,合作社每年召集一次社员大会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通报,并按实际产生效益进行利润分配和分红。
同时,全村个贫困户每户可入股蜂桶个,折资元。合作社负责生产经营并独立负担费用,生产经营过程中优先雇用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占股份%,农户占股份%,户均2.%。合作社依据当年度市场统一销售利润和政策奖补资金总量,在提出5%的合作社发展基金和5%公益金后,其余部分按股权比例全部分配给参股村民。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两当县创新的小康互助组,是一种介于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之间的新型组织形式,核心就是通过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和贫困户的合作,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扶贫政策、市场销售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由村支部和驻村双联工作队“牵线搭桥”,按照就近就地、平等自愿、合作共赢的原则,引导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产业“嫁接”、资金“捆绑”、“借鸡下蛋”等方式组建小康互助组,带动贫困户发展,最终实现双赢,以此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两当讯日前,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持调研评价的“2015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在北京发布,两当县再次以“云屏三峡碧玉两当”的美誉进入榜单,并由2014年的排名第72位跃升至第6位,是甘肃省唯一入榜的县...
两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两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