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5日,兰州五泉山公园游客爆满。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更多的人选择在工作之余外出旅游休闲。
乡村休闲游成旅游新风向。这是景泰石林景区的“驴的”。
休闲出游在家庭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王亚蓓摄
本报记者张栎马如娟
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甘肃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让甘肃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正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与此同时,甘肃人的旅游方式也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变为军事、科技、坐邮轮等体验式休闲旅游;从出门十天七天在车上三天在景区,变为跨越万水千山,也可朝去暮归;从住旅馆、招待所,变为如今可选择干净整洁的星级酒店和各具特色的民宿。
40年来,改变不仅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也体现在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不断丰富上,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旅游方式之变:玩得越来越随性
上世纪80年代,旅游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在很多人的眼中,串一个远方亲戚就算一次旅游。当时的旅游就是坐绿皮火车,吃自备的干粮,在旅游景区附近找个简单休息的小旅社,然后到景区标志性地点留下一张纪念照片。如此“奢侈”的休闲方式,足以让很多人羡慕。也正如此,导游这个职业就非常让人向往。
1988年,天水市民高阿姨曾去北京游玩了几天,如今近60岁的高阿姨回忆起自己独自去北京的那段时光,有说不完的感慨。
“那次去北京旅游,还是源于一次‘翘班\’。”高阿姨笑着说,当时正赶上单位组织献血,她和两个同事想提前下班,结果被路过的车间主任逮个正着。慌张之下,谎称自己要去献血。在车间主任赞许的目光中她们献了血,得到了一次外出旅游的机会。单位报销往返火车票,外加700元补助,北京之旅就是这样开始的。
来回近十天时间,高阿姨记得在北京只玩了三天,去了香山、参观了天安门广场和故宫,这就是游玩的全部内容,在每个游客都会留影的地方,高阿姨也留下了自己的笑容。
到1995年,双休日政策开始执行,让居民的周末生活进一步丰富了,周末出游成了不少人的选择。1999年黄金周政策正式执行,国庆节首次连放7天长假,一下子打开了人们的旅游意识,举家出游成为黄金周的常态。
90后女孩李欣芮非常喜欢旅游。她喜欢旅游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她父母也非常喜欢旅游,而且是最早旅行结婚的一批人。“从上小学开始,每年暑假和国庆节我的父母都会带我旅行一次,他们总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是培养孩子的关键。跟着父母,我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国际导游,这样就有机会环游世界,感受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开阔自己的眼界,并且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游记。”李欣芮说。
如今,随着甘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再加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旅游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观光转变为体验,旅游已经不只是为了增长见识,旅游目的也发生了深层次的改变。
在广告公司做设计工作的李琼,端午节期间去了康县,在花桥村住了两天。“千年古树、木质房屋、小桥流水、质朴村民,眼前的一切像一幅画,让人觉得已远离城市的喧闹,回归一片安详。”李琼说,之所以选择到花桥村住两天,是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太大,想让身心完全放松,这既是一种旅游方式,也是一种品质生活。
旅游业的发展让甘肃人“看世界”的脚步越来越近,出国旅游正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热门选择。90后刘斌是2015年春天结婚的,他的蜜月旅行选择了日本,“春天的日本特别浪漫!”
越来越多的甘肃人“走出去”的同时,甘肃旅游业也正把越来越多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引进来”,体验大漠丝路风情。
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甘肃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实现大幅增长。1-3月,接待入境游客累计达6181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0.7%;全省旅游外汇收入按2017年抽样调查值测算约为169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8%,入境旅游市场进入高位运行,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旅行交通之变:出行越来越便捷
“现在出门太方便了,高铁一坐,去西安转一圈也能当天回来了。”高阿姨说,与以前的出游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8年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坐的绿皮车。由于是一个人出门,心里特别紧张,生怕遇到坏人,都不敢和旁边的人说话。”高阿姨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还有些后怕。那会特别害怕睡着了坐过站,想着火车如果把我拉走可怎么办。
(转6版)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苟鹏泽近年来,康县紧紧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整县打造生态旅游大景区”的目标任务,立足...
康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