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贾文琴 韩智琼 王志荣
白墙青瓦红檐,小桥流水人家,驱车行驶在康县茶马古道上,无山不青,无水不秀。在如画的美景中随处看到点点橘黄,他们就是康县公路管理段的养路工,他们每天在路上迎接曙光、告别夕阳,守望着一条条公路,在桥隧涵养护专项整治百日竞赛活动中,他们更加用心守望着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
相约美丽乡村
在康阳路K15 处青岗仞村,岸门口和白杨养管站的17名职工正顶着烈日挥汗如雨,有的清理桥梁泄水孔和过滤网,有的在铲除桥梁八字台的野草,有的挥舞着扫把正在整理路容路貌。桥梁工程师雷军平正在桥底下检查桥梁墩台基础等,并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康县是甘肃省的乡村旅游重点县,我段把百日竞赛活动与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路容整修做到四清,即清边亮线、清沟亮底、清障亮牌、清台亮界,全力打造安全畅通的旅游交通环境,为康县百里长廊建设、乡村旅游建设提供有力的公路交通保障。”雷军平说。
在S205 线 74K+600药铺沟处,安全标志摆放整齐规范,平洛养管站站长祁志杰带领7名职工正在清理涵洞,路面上2名安全员拿着小红旗、小绿旗正在施工区域两端认真指挥过往车辆,5名养路工正在涵洞底下忙碌着。此涵洞是板涵,一端是跌水井,非常狭窄低矮,在里面作业无法直立,只容得下一辆小推车,他们戴着安全帽全部用半蹲的姿势互相配合进行作业,1名职工扶着小推车,2名职工一前一后弓着腰正在涵洞底下用洋镐挖用铁锨铲,直到小推车装满堆积物,然后倒退着运送出去。
这是剩下的最后一个未清理的涵洞了,淤塞比较严重,平时下雨的冲积物加上附近老乡们倾倒生活垃圾,涵洞基本堵严实了,清理的时候机械无法使用,只能靠人工使用铁锨、镰刀、洋镐进行清理,职工们用了一早上时间将该涵洞清理出来了。“康县风化石比较多,我们这里就有7处,在清理的时候必须戴着安全帽,等我们在涵洞里忙活完,出来时腰都直不起来了。”养护人员告诉笔者。
S205 线 82K+700处的簸箕磨桥与以往也有了新的变化,桥栏杆的外侧分别“长”出了2只PVC 白色塑料管子“耳朵”。这是康县段给这座桥梁加装的泄水孔,还对桥面泄水孔加设水箅子,解决了桥面排水不畅的问题。
黑马传说的现实版
康县自古流传着一个黑马的传说。一个叫炎氏的猎人,为了改变家乡人民旱涝交加、生活困苦的现状,自愿化为黑马,保佑家乡平安。在康县黑马关上,一匹黑马雕塑昂首雄起,过往行人时不时会下车祈求幸福如意。在康县段也有一个现实版的“三黑”传说,大黑叶骑龙、二黑李四学、三黑赵金平。这“三黑”是原黑马关道班的3名养护工,他们常年累月在黑马关上守护着这段公路的畅通。
黑马关养管站包括“三黑”在内的5名清一色男职工管养着黑马关隧道和隧道前后的几公里公路。来到黑马关隧道,引风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电工王继民正在专注地检查隧道机电线路,3名职工正在冲洗隧道墙壁、地面和防撞设施,他们打开压力阀,水压将刚才还扁扁的管子撑得胳膊一般粗,一只手都握不过来,非常沉重,1个人拿着枪头对准墙壁或地面喷洗,另外2个人帮忙挪动管子,互相配合着作业。另有2人一手拿着铁锨,一手拿着自制的“长筷子”,低着头正在夹隧道水槽内的杂物,夹得快、准、狠。遇到隧道口泥沙堵塞严重的地方,便用水枪猛烈冲洗,不一会儿,排水沟便畅通无阻了。在隧道另一头,隧道专用扫路机正在有条不紊地清扫着地面,扫起的垃圾通过输送装置送入垃圾箱中,清扫过的地面干干净净。
在黑马关隧道监控室内,前方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隧道内的一切动静。监控员雍国莹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严密监控着隧道内的一举一动。他说:“我坐在这里就可以看到隧道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只要发现不安全因素,比如老人小孩进入隧道,我便立即用话筒喊话进行劝阻。如果发生了安全事故,我会及时报告段上,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康县段在百日竞赛活动中,突出精、细、实,养好桥隧涵,全面提升了干线公路的品位。截至目前,S205 江武路、X482 康阳路13座有渗水现象的桥梁通过增改泄水孔、加设水箅子等措施疏导了桥面积水;维修桥梁伸缩缝1处,更换栏杆立柱24根,对43座桥梁的进出水口及锥坡堆积物进行了清理,清理疏通涵洞67道/342立方米,维修涵洞进出水口、导流堤共8处/164立方米。还对路面、安保设施、水泥混凝土构造物等进行了维修,对路容路貌进行了整修。
新闻推荐
12月18日,工人在成武高速公路康县平洛镇段加紧施工。该项目对改善陇南地区交通状况,完善公路路网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报记者 李小龙...
康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