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何方盛夏时节,走进伏家镇山家庄村的蚕桑产业园,一片片翠绿的桑树林在微风的吹拂下传来沙沙的声音,桑树下工人除着草,旁边的智能化养蚕大棚里几个工人在整理着东西,做着秋季的养蚕前期准备工作,徽县蚕桑管理站技术人员告诉笔者,“今年由于天气好,桑树长势良好,养蚕情况比预期好得多,估计收成能比往年要提高10%左右,目前,桑农都在抓紧有利时机,做好秋季养蚕准备工作,只要管理得当,今年秋季的收成也会不错。”蚕桑生产是徽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徽县蚕桑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原则,通过探索发展蚕桑高效示范园的方式,示范引领贫困村群众发展蚕桑产业,大力推动蚕桑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蚕桑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增效,蚕农增收。示范园按照“10+1+1+1”(栽植10亩桑园,配套建设一个200平方米养蚕大棚、一个集雨水窖、一个沼气池)蚕桑新模式,走立体、循环、高效现代蚕业新路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带动广大社员和周边群众持续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营方式上,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营销、统一政策支持,分户组织生产、分户效益结算的“五定二分”经营办法,最大限度地把合作社利益与农户利益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共同体。蚕的生长周期只有短短的56天,春秋两季一共才112天,其余时间都是养蚕空闲期,徽县在全力做好养蚕工作的同时,示范园还利用养蚕空闲时机发展桑枝袋料菌,在桑树林散养乌鸡、鹅等家禽,生产桑芽(叶)茶、蚕沙保健枕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额外收入。徽县兴农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鑫农”牌香菇、平菇和相关产品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通过“桑蚕坊”淘宝营销网店销往全国。示范园全年实现生产经营收入450多万元,社员人均利润分成达到1.02万元。同时,园区建设、管理和生产中,全年共招用生产工达到5000多名,为社员和周边村社群众增收100多万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富民留人产业。“由于养蚕周期短、效益好,这几年我一直养蚕,效益很可观。我还想把自家的承包地全部种植成桑树,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栗川镇闫庄村村民闫富仓告诉笔者。徽县把蚕桑产业当作群众致富的新型产业来抓,通过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扩大蚕桑养殖规模和桑园种植面积,注重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增加蚕桑产业的技术含量。以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龙头,培育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周边村社发展蚕桑产业。以高产高效为目标,探索发展循环、综合、立体的蚕桑生产模式,有效利用现有各种资源,综合发展蚕桑生产,实现产业高产高效,为徽县蚕桑产业发展创出一条综合开发、高效利用、循环增效的新路子,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
新闻推荐
徽县讯(记者宋博)今年以来,徽县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加快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全县蔬菜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发展局面。截至目前,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1.8万亩,上市蔬菜产量5930万公斤,实现产值13482...
徽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徽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