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成后的金徽矿业。

省、市领导调研
陇南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西和环境监察人员对污水处理厂管道阀门进行检查。

徽县企业污水治理项目。

红川酒业公司举行突发事件应急模拟演练。

2016年“6·5”世界环境日,陇南师专举行环保志愿者签名活动。

环保宣传,绿色出行。

2016年,成县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近年来,陇南市紧紧围绕把陇南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强化生态优先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努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发展的陇南新路子,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在环保工作上,全市集中发力,攻克环保难关,一项项环保政策的出台,一条条环保措施的实施,不仅为了守住陇南的青山绿水,更要把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为陇南人民交一份满意的成绩单。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将为生态陇南保驾护航!本报记者王艳生态自信———让每个呼吸都清新“陇南要GDP,要投资,要发展,更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已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发展共识,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近日,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发布暨中国生态旅游投资与发展论坛在河南省林州市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国土经济学会2014年启动推选工作以来发布的第四届“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陇南市两当县再次以“云屏三峡碧玉两当”的美誉进入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第八位,跻身榜单前十之列。自2014年以来,两当县已连续四年上榜。“百佳深呼吸小城”评选范围包括空气新鲜、适于“避霾旅游”的县域、县级市,也包括部分大中城市城区、郊区及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功能与产业片区。近年来,两当县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统筹推进生态县城建设,目前,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4%,植被覆盖率83%,均居全省第一,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园林县城等多项荣誉称号。以点看面,近年来,陇南市加大防治力度,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绩骄人。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2016年武都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4天,同比增加12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3.9%(有效监测天数为345天),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全省第一。成绩的取得背后必然是数倍的付出。陇南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开展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加大工业企业升级改造、施工场地扬尘防控、餐厨油烟治理、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燃煤锅炉淘汰和整治、煤炭经营市场监管等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污染防治,着力改善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市政府印发了《陇南市2016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和《陇南市秸秆禁烧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今年3月至6月,市政府分别召开了武都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解决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督促武都区以淘汰燃煤锅炉、推进集中供热为重点,通过进一步强化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加强城区道路扬尘治理,积极开展餐饮油烟治理等措施,促进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在工业废气治理方面,完成了甘肃红川酒业公司燃煤锅炉烟气及堆煤场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加强水泥企业监管,武都、文县、成县3家祁连山水泥公司4条生产线脱硝工程运行稳定。严防死守———从源头保住一池活水陇南的美在山水之间,水让陇南变得秀美而灵动,水更是陇南人的一笔财富。陇南市处在长江中上游,对水源地的保护,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姓。对此,陇南市环保部门严格检测,严防死守,从源头保住陇南的一池活水。在地表水方面,截至2016年12月31日,市环保局完成地表水白龙江、嘉陵江、青泥河、燕子河、西汉水河、洛河和天池共六河一湖的监测。在地表水的检测方面,水质为地表水Ⅲ类,达标率均为100%;全面完成了9县区饮用水源地监测,其中地表水源8处,地下水源6处,监测项目62项;地下水每半年监测一次,监测项目23项,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为保住陇南的一池活水,环保部门一直在努力。近3年来建成了6个生活污水处理厂,至此全市9县区均建成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84万吨/日。武都区已启动污水处理厂异地扩建工程,礼县、文县、宕昌县正在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建设,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有机肥加工项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减排项目基本完成。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完成了9县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全市218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分工作,完成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12个。先后完成各类水污染物减排工程项目161个,工业水污染排放逐年减少。建成投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有机肥生产加工企业131个,每年可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10万多吨。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突破。陇南市成县、徽县、西和县3县是全国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共有涉重企业95家。近年来,陇南市组织实施了西和县、徽县、成县、宕昌县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共48个,采取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污染治理项目、加强执法监管、开展修复试点等多种措施,淘汰重点区域生产能力小、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铅锌选矿企业30多家。逐县区开展全市环境风险防控流域专项监测,共对16家正常生产企业的尾矿库废水以及114座尾矿库周边地表水,就铅、镉、铬、砷、汞等13个监测项目进行了监测,摸清了环境风险源周边流域水环境特征污染物现状,全面掌握了辖区内环境风险隐患情况。根据监测结果,除个别断面、个别指标超标外,其余监测断面均达标。同时,为防止水污染,陇南市还加强了企业规范化管理工作。截至2015年底,共核发排污许可证216个;督促78户工业企业完成了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创建工作;督促32户列入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名录的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促进企业健全了内部环保管理体系,提升了环保管理水平。诗意田园———共享优美的人居环境“发展新型工业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定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使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我们决不能再走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我们宁愿将其拒之门外,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发展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空间。”行动见成效。近年来,陇南市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美丽的新农村带动了陇南火热的乡村旅游,康县花桥村、凤凰谷村等都成了新兴的乡村明星。乡村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去年,陇南市争取中央、省上资金1.48亿元,组织实施了278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新增环保基础设施,保护饮用水源;完成了投资2200万元的文县洋汤天池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现在农村到处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家家户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如今村子变得更美了!”康县望关镇塄上村村民李雨德高兴地说。多措并举———抓好尾矿库的综合治理2016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刻汲取“11·23”西和陇星锑业公司次生环境事件的沉痛教训,全力抓好尾矿库综合治理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尾矿库现场督办,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先后8次专题研究尾矿库综合治理相关工作。聘请资质单位对全市142座尾矿库进行了“体检”和“会诊”,制订了“一库一策”综合治理方案,编制了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特征污染物技术处置方案,组织实施了尾矿库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头顶库”下游受威胁群众易地搬迁工程。今年3月至8月,在全市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级备案,建立整改台账,特别是对市级督查发现的25项重大环境风险隐患和问题由市政府发文进行挂牌督办,有效促进了突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陇南市筹集资金1000万元,用于建设尾矿库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市级、县区监测监控信息平台以及23座尾矿库视频监测监控系统联网。各县区和有关企业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实施尾矿库综合治理工程。严格执法——严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据了解,全市9县区均设立了环境监察和监测机构,市、县区10个环境监察机构均完成标准化达标任务,部分县区还在重点乡镇设立了环保工作站,引进了一批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市级和7个县区环境监测监察执法业务用房建成投用,建成了全市污染源监控中心、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环境监测数据系统较为规范,为环境管理、环境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方面,对全市新建、改扩建项目落实“三同时”制度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历年来“未批先建”“久拖不验”的项目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共清理“久拖不验”企业64家,“未批先建”项目128个。始终保持环保执法高压态势,推行环境监管“双随机”和“网格化”制度,及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据市环保局介绍,2013年以来,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58起,罚款金额378.22万元,向公安机关移送环境违法案件3起,查封扣押14起。为了更好地普及环保知识,了解环保动态,市环保局还在陇南电视台、《陇南日报》、陇南公众信息网主要版面开设了“环保督察进行时”专栏,及时公开情况,主动回应群众关切,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在全市上下营造了共同参与支持环保督察的良好氛围。
新闻推荐
全市青年干部大数据知识竞赛举行预赛
本报讯(记者罗艳)5月17日至5月21日,以“青春共建大数据”为主题的全市青年干部大数据知识竞赛举行预赛。来自全市各县区的64支代表队分成八大组参加了比赛。本次比赛分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以介绍...
徽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