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近年来,陇南把农业提质增效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全市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全面提升,基地面积达到1110万亩,年产农特产品356万吨,年出栏畜禽900多万头只,实现产值158亿元。花椒、油橄榄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全国第一,核桃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居全国第二,成为全国花椒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油橄榄产业建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核桃、花椒、油橄榄种质资源库,收集国内外优良品种327个。
通过办点示范、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加快推广应用,每年兴建农牧、林业科技示范点100个,建成了徽县泥阳现代农业园、礼县国家级出口食品(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等一批省级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9家,固定资产23亿元,带动农户40.64万户,8家企业获得中药材GMP认证。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668个,创建国家示范社21个,省级示范社62个,合作社成员12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5.57万户,占总农户的43.5%。
深入挖掘开发绿色、实用农特产品和民族特色产品,先后开发出了核桃乳、核桃仁、花椒油、橄榄油、绿茶、红茶、伏茶等系列精深加工农特产品。积极创建农特产品知名品牌,注册农产品商标180多件,51件商标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祥宇”、“独一味”商标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相关县区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药材之乡”等称号。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和养生等农业旅游产业,建成了成县广化草莓、大樱桃采摘园、武都吉石坝渔业垂钓、宕昌官鹅沟中医药养生馆等一批农业旅游项目。
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电子商务,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农产品经销商以及农村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等开办网店,创建了农特产品销售“陇南电商模式”。全市累计开办网店10703个,销售总额75.74亿元,带动8.4万人就业。
大力向外宣传推介陇南农特产品,坚持每年举办核桃、花椒、苹果、中药材、苗木产销对接洽谈会,支持组织农特产品经营主体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推介会。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市流转土地100多万亩。加快构建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支持发展“企业+农户+基地”、“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等经营模式,全市有2095个合作社(企业)与农户通过入股、订单等形式建立了合作机制。
围绕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上每年拿出1000余万元特色农业发展基金用于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构建“3+1”立体化金融支撑体系,成立了陇南龙江资金服务有限公司,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全市19家银行已经为以农业企业为主的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近100亿元;积极推进“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全市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62.6亿元。坚持改革驱动,促进产城融合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兰州市农业委员会
兰州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瞄准农民增收目标,强化抓项目投资支撑。201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91元。
主要做法:(一)建基地,培育兰州地方特色富民产业。2016年全市完成全双垄全膜、脱毒马铃薯等旱作农业109.5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43.19万吨。全市蔬菜、百合、玫瑰、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2016年产量分别达到312万吨、4.91万吨、3.25万吨和3.6万吨。全市畜禽饲养总量净增65万头只,达到798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4.4万吨。
(二)强品牌,提升兰州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打造“兰州高原夏菜”、“兰州百合”等特色优质品牌,组织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推介会,开展特色农产品展示。“兰州百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百合知名品牌示范区”,认证绿色食品112个。
(三)兴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收水平。着力扶持爽口源、东方天润、金佑康等企业开发加工产品,促进农产品产地市场壮大,全面启动建设“兰州高原夏菜蔬菜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全市建成农产品市场26个,建成蔬菜保鲜库120多家,年周转能力1000万吨以上。引导企业实施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四)促融合,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纽带作用。重点培育壮大一二三产业融合重点项目,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五)育主体,培植农村发展新动能。重点培育壮大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示范性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85家。
(六)推改革,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强力推进农村金融试点改革,推进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扩大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大胆创新,摸索新型农业内部融合发展模式,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反哺发展模式,休闲观光农旅结合模式;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如合同联结型,合作联结型,股份联结型等,尝试农民以土地入股,按劳取酬,按股分红,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集群龙头企业,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
天水市农业局
近年来,天水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201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00.6亿元和6499.23元。
从2010年起,市级财政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并按每年15%的幅度递增;2016年全市各级财政共落实各类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2亿多元。2015年6月成功推动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全省“十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的首家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8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100家,创建各级示范社56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502家,命名第一批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5家。
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形成了以秦安、麦积、秦州、甘谷、清水为主的林果经济区,以武山、甘谷、麦积、秦州河谷川道区为主的高效蔬菜经济区,以张家川、清水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经济区,以麦积、秦州为主的农产品加工经济区和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形成了秦州区秀金山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天水花牛苹果产业园区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效带动了包装、储藏、运输等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先后创建水果(蔬菜)国家级标准园14个,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96个。花牛苹果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7个产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0个产品获省级(国家)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3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三品一标”产品农产品总数达到317个。
按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扩建、新建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大量特色农产品直接进入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销售,有30多种农副产品销往俄罗斯、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扶持力度,截至2016年底,建成各类果蔬贮藏保鲜库693个,年贮藏能力达到68万吨。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全力推进精准脱贫
定西市农业局
定西市坚持把扶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立足资源禀赋,全力打造“中国药都”、“中国薯都”和“中国西部草都”,形成具有定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22元,其中60%以上来自特色优势产业。
全市马铃薯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商品薯及优质脱毒种薯生产供应基地之一。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形成了以岷县当归、陇西黄芪、渭源党参三个特色鲜明的中药材优势种植带。
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4亿元,先后建成小型马铃薯贮藏窖10869座;扶持建成了一批千吨以上中药材现代物流仓储企业,形成了“南药北贮”地域优势;扶持建成蔬菜保鲜贮藏企业(合作社)20多家。
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67家,年加工产值70亿元以上。成立了定西市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联盟,建成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28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80万吨左右。建成GMP认证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和制药企业64家,年中药材加工量达到20万吨以上,开发产品近千种。
形成了以各县区大型专业马铃薯、中药材、蔬菜市场为龙头、以乡镇市场为骨干、以村级收购网点为依托、以网上销售为辐射的四级购销网络体系。全市建成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218个,陇西已成为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以及北方大宗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积极探索“电商+专业合作社+快递”等模式,建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10多个,注册网店1200多家,有50多家企业入驻“淘宝?特色中国甘肃馆定西分馆”或建成“天猫旗舰店”。
积极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扶持建成各类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家;培育家庭农场269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030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139.59万亩。做大龙头力争农业产业化上升新的水平
酒泉市农牧局
近年来,酒泉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底,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53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员4.8万人,带动农户15.8万户,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216家,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46亿元,2016年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4%。在龙头企业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9家。
主要做法:(一)坚持加大招商引资。一是引进企业建基地。金塔县与亚盛集团合作于2011年9月在金塔县金鑫工业园区成立了甘肃兴农辣椒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现拥有资产1.7亿元。现已具备年处理辣椒干、辣椒酱等2万多吨的生产能力,发展优质辣椒种植基地2.5万亩,带动了金塔县辣椒产业的发展。二是建好基地引企业。肃州区利用本地洋葱产业发展多年的优势,引进山东百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敦煌种业百佳食品有限公司,建设洋葱、番茄和青红椒为主的备案基地2.7万亩,出口洋葱制品1.3万多吨,出口创汇7826万元。(二)坚持科技兴农战略。一方面得益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积极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科技研发平台,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加快技术创新频率和成果转化效率,推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三)坚持项目支撑作用。围绕“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市财政拿出2000万元资金,对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清真屠宰企业、贮藏企业进行补助,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发展。(四)坚持创品牌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洽谈会、交易会、绿色食品博览会,进一步宣传特色农产品,为培育品牌、开拓市场,提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抓服务
武威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近年来,武威市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立足市情,建基地、强龙头、拓市场、创品牌、建体系、抓服务,重点扶持,梯次推进,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着力破解“结构性缺水”难题,积极推广节水高效农业和旱作农业技术,蔬菜、酿造葡萄、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8.6万亩、25.95万亩、43.01万亩、21.99万亩。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3334个、养殖暖棚71.1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1676.07万头(只)。
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46户,其中省级以上46户、国家级4户。依托优质酿造原料基地,主攻葡萄酒,扩大啤酒,发展食醋和果蔬饮料,规模以上液体经济工业企业达到12户,形成了10.1万千升葡萄酒、28万千升啤酒、6万千升食醋酱油生产能力,武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到707家,组建各类瓜菜产销公司及协会100多个,专业从事蔬菜购销人数达到1.5万人。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6个、集贸市场94个。开通了日光温室农产品营销网、蔬菜网,在信息指导、农产品营销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较好作用,日光温室蔬菜远销新疆、四川、内蒙古、陕西、青海等20多个省区,外销量占到总产量的70%以上。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全市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达到140万亩,占到农作物总播面积的38.4%。全市冷链仓储库容达到29.3万吨,其中果蔬保鲜冷库库容27.5万吨、肉类冷冻库和乳品恒温冷藏库库容1.8万吨。市、县区推行了领导联系项目制度、项目手续代办制度和投资者代表联系会制度,清理废止了不利于“三个环境”建设的文件,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实行了招商引资“一站式服务、联合办公”和“四公开一承诺”制度,进一步简化了招商引资审批程序,为投资经营者提供了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不断培育经营主体
庆阳市农牧局
近年来,庆阳市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按照农牧统筹,种养互补,农旅结合,产加销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不断加快培育经营主体,壮大龙头企业,扩大基地规模,全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工作。
目前,庆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11个,农产品加工企业287家;建起家庭农场214个,累计经营总收入2728.62万元;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快。2016年,庆阳市已通过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达到60家,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12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23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累计达到77个;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完善。2016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1.66万亩,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8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0元。
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选择了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增强发展实力。全市总结推广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等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全程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全市按照“五变”的思路,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一品、返乡创业等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转“角色”,变“身份”,走专业化的发展路子,鼓励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近年来先后培育出一批国内外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驰名著名商标,开拓了市场,扩大了影响,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品牌”效应。立足实际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平凉市农牧局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以“扩基地、强龙头、育品牌、拓市场”为发展思路,以建设中国西部重要的肉牛和果品生产、加工、贸易、出口中心为发展目标,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平凉市围绕“平凉红牛”和“平凉金果”两大产业,创出了具有平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目前,全市牛饲养量达到了120.51万头。苹果栽植面积达到256万亩,总产量179万吨,总产值74亿,实现出口创汇11199.72万元,创建各类示范园41个。目前,全市共建成加工、贮运、保鲜、种养及服务等类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6户,企业销售收入42.95亿元,带动农户21万户。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合作社3200个,合作社社员19.79万人,社均带动农户70户。全市家庭农场已发展到1100个。全市先后培育23个甘肃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8个甘肃省著名商标,为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全市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培育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培育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
近年来,不断加强经营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并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的有效联结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加工龙头企业把农田和养殖场作为“第一生产车间”。主要探索和推行了“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八种具体发展模式,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了活力。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充分利用金融资本、外来资本、社会资本和国省投资四个途径,努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对龙头企业的投入,探索出“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基地”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着力实施“四个百万”工程
张掖市农业局
近年来,张掖市立足农畜资源禀赋优势和农业基础优势,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实施“四个百万”工程,通过扩基地、树品牌、强龙头、出政策、引项目、搭平台等强有力的措施,农业产业经营呈现出了整体运行平稳、亮点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
全市形成100万亩玉米制种、100万头肉牛、50万亩金张掖夏菜、40万亩中药材、45万亩马铃薯、3万吨食用菌、15万亩设施农业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引导122万亩土地主要流向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丰富的原料,使农业真正成为工业发展的“第一车间”。全市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72个,生产面积达291.99万亩,占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比重达76.28%。临泽奥瑞金种业、张掖三北种业、多成种业等8家企业共81个品种实现了贴标销售,印制带有“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包装袋1634万个。全市建成产业化经营组织762家,实现销售收入106.28亿元。依托全市25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可加工转化农产品521万吨,实现利润6.6亿元。甘州区创建了5000万元农村产业引导基金,撬动张掖农商银行5亿元贷款,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2016—2017年度开工建设投资上千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项目48项,已建成投产19项。临泽县绿色食品加工集中区、扎尔墩滩生态工业集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500万元,开工建设以红枣、蔬菜、小杂粮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21个,总投资18.78亿元,投资1.5亿元的绿色食品加工创新创业孵化园已启动建设,预计可容纳80家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民乐县对工业园区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进行重点扶持建设,规划占地面积400多亩,2016、2017年新建、续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项目27项,预计引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45家,可实现年产值过亿元。
新闻推荐
一个养殖合作社的“供给侧”实践本报记者周者军通讯员宋博“真没想到,咱们合作社这两年确定的发展思路以及具体的实践,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内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切合。...
徽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