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季,唐家村种糜子、荞麦的地里第一次种下了致富的产业,新栽的100亩苹果树、300亩核桃林让村民们有了增收的底气,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新建的牛棚、猪舍让大家有了奔头,410万元的专项扶贫贷款鼓足了唐家村未来发展的劲头。”
以上文字是2月5日《甘肃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刊登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透过这些平实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给广大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美好希望。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期间,万家团圆,其乐融融,走亲访友,祝福声声。春节,更是辞旧迎新的关键节点,亲朋好友围坐一起,庆祝一年的收获,畅谈来年的打算。举杯欢庆的时刻,也是勾画未来美好蓝图的时刻。浓浓的年味中,大家感受到的是农村的巨大变化、农民的美好期盼。
而此刻,有一个特殊的人群,在和亲友相聚的同时,肩负着一个光荣的使命——“新春走基层”。他们要把党和政府的重要声音传递到广大农村,同时,要把农民兄弟的所想、所盼、所求、所愿,把广大农村的飞速发展、巨大变化、新的诉求通过媒体表达出来,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他们,就是大家熟悉的人——记者。
春节期间组织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是新闻宣传战线的优良传统,是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的生动实践。“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是中宣部2011年1月组织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的全国性基层采访活动,此后,各地新闻单位都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动员记者积极参加,接受实践锻炼,确保了活动效果。
近年来,每逢春节,从中央到地方,各家媒体广泛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记者们采写了一大批生动鲜活、脍炙人口的稿件,这些稿件接地气、有质感、有亲和力,满满都是正能量。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温棚内,温暖湿润,郁郁葱葱,春意盎然,工作人员正在将一盆盆郁金香往车上搬运。”(见2月3日《甘肃日报》)这篇稿件反映了农业科技园区,从国外引进反季节花卉,从外地引进优质果品,发展现代农业的情景。
“今年的选举与往年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程序规范了,从以前的‘举手\’到如今的摸底、调研、候选人推选等,更加侧重了解民意。各个环节有序进行,增加了村级换届选举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也让大家感受到了选举的神圣性,让村民信服。”(见2月3日《甘肃日报》)这篇稿件推出了村级换届选举的实例,让人们感受到农村浓厚的民主氛围。
“隆冬,虽已进入农闲时节,但徽县大河店镇火石村却热闹非凡。在马鞍梁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场别开生面的入股协议签订暨股权证颁发仪式正在举行,村民们聚在一起,个个喜气洋洋。”(见2月3日《甘肃日报》)这篇稿件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为破解产业发展困局,双联帮扶单位根据当地特点和优势,提出了成立生态养殖合作社,对具有传统养殖基础又具有市场前景的本地土猪品种“青泥黑猪”进行保护性繁育养殖,并实行“支部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配股(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农户)”的发展模式。
……
通过浏览大量的稿件,人们真切感受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村容村貌显著改变、乡风民风日益净化、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吃粮问题,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免除“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新农合”的普遍推广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村土地确权真正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而这一切,通过广大新闻工作者“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在各媒体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月5日,2017年中央1号文件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方面在供给侧,所以这份文件的关键就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而展开,从各方面谋划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动力带来新希望,新希望带来新发展,新发展带来新农村。相信,当下一个岁末年初,记者再一次行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他们笔下的故事将更精彩、更美好。
新闻推荐
兰州晚报讯(记者许沛洁)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冒充县委书记以借款为名诈骗万元,日前,该嫌疑人领刑年。年3月至6月期间,王某某冒充陇南市徽县县委书记,骗取杨某某价值共计人民币元的物品,并以借款为名骗取杨某...
徽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