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翠
低垂的麦穗高唱着丰收的赞歌、茁壮的苗木书写着增收的希望,阳光温棚里蔬菜生长旺盛、果实累累,现代化的养殖小区里设施齐全、猪肥牛壮……六月的金徽大地,苗满田、菜满园、果飘香,处处呈现着农业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
近年来,徽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高昂“农”头,突出“特”色,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奏响了一曲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和谐新曲。
调结构培育多元产业格局
徽县北部山区高桥乡属高寒阴湿丘陵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产量较低。近年来,通过发展苗木繁育产业,全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全村95%的耕地育上了苗木,亩收入可达1.5万元。”谈及村里的苗木繁育产业,高桥乡黑松村党支部书记罗共邦非常自豪。
徽县在保障粮食作物增收增产的同时,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适宜区积极实施“退粮种苗”战略和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打造以南部经济林示范片带和北部苗木繁育示范片带、中部草食畜养殖示范基地、泥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为主的“两片带、一基地、一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示范点。目前,全县发展苗木繁育7.5万亩,产值11亿元;蔬菜播种面积10.82万亩,产值11805万元;发展烤烟大田移栽4000亩、完成桑园剪梢2000亩、新发展果园730多亩;建成优质肉牛示范基地6个,生猪繁育基地12个,优质蛋鸡生产基地8个。稳定形成了以畜牧养殖、苗木繁育为主的优势产业,以核桃、瓜菜、烤烟、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农户依托农业特色增收致富。
兴科技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在徽县水阳乡牟坝村蔬菜种苗集约化育苗基地,一座座塑料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棚内一株株壮苗嫩绿鲜亮、生长旺盛,工人们忙碌着整苗浇水,前来订苗的客商络绎不绝……这是徽县依托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一个生动范例。
徽县把加大科技投入作为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围绕苗木、核桃、畜牧、蔬菜、蚕桑、烤烟、食用菌、中药材等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推广良种培育、优质丰产栽培、资源循环利用、地膜覆盖、秸秆还田、“3+1”养蚕、烤烟漂浮式育苗和密集型烘烤、禽畜“五良”饲养等农业实用技术。全面落实产业农户一人一张明白纸、一村一社1张科技光盘,实现科技培训到村、到户、到人的全覆盖目标。积极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单位的职能优势,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抓点示范,传科技搞培训,有效提升了农业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建基地示范引领抱团发展
徽县泥阳农业示范园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设施蔬菜1200亩,建成标准化圈舍3600平方米,建成600亩育苗繁育基地、200亩优质核桃采穗园,引进入驻农业龙头企业12家,成为展示徽县农业特色产业集团发展、高效发展的一个窗口。
徽县把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发展苗木繁育、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瓜菜、烤烟、中药材等产业专合组织603个,助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鼓起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思路,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搭建合作平台,引领专业合作组织合理流转土地、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开展农超对接、冷链物流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将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步伐。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康轶璐吴哲)7月16日,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繁己与厅双联办负责人深入联系点徽县南山村开展帮扶工作。在徽县南山村,王繁己组织召开座谈会,与县联村部门负责人、村干部及村民代表深入交谈,...
徽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徽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