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静静的王湾
□ 王彦青
静静的王湾
五月的王湾,宁静而美丽,俨然一幅如诗如画的原生态水墨画,自西向东奔流的渭儿河扭动着玲珑的腰肢,顺着这条曾经的古道款款而来,与王湾依依不舍地相拥而过,哗哗的河水弹奏出小山村最悠扬的乐章,南北两山密匝匝的苍松与栗树在河风中交头接耳,用诧异的目光羞涩地打量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静静的山村难得的宁静被打破了,如今这条被岁月淡忘的古道已经变成了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犹如一条飘动的玉带缠绕在山水之间,让弯月般宁静的王湾在蓝天白云下平添了几分灵动与妩媚。
王湾,这个深藏在徽县东北部高桥乡的一个小山村,距离县城六十多公里,全村160多户,人口不足八百。就是这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有一丝难舍的牵挂和感动,也有一丝炙热的痴迷与渴望。第一次去王湾,是去年那个花红柳绿的五月,我和同去的徽县作家朋友澄碧、吉荣等人从两当出发,经太阳的寺合村,徒步八十多里,翻越崇山峻岭,过太白,进高桥,跨越两县三乡,初次邂逅王湾,夜宿白永春家,享受了这个宁静山村独有的惬意与温馨,也感受到了王湾人的热情与真诚,质朴与憨厚。一年后的五月再次走近王湾,这也许是上苍的默许与安排,让我有机会再一次领悟王湾 “一弯碧水绕新月” 的幽静与美丽, 阳光下的王湾,青山滴翠,碧水泛波,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花香。
漫步村中宽阔平坦的公路,映入眼帘的是两旁错落有致的新瓦房,掩映在绿树丛中,院子干净整洁,村中古树林立,遮天蔽日,村边小河清澈见底,潺潺的流水声欢快悦耳,奔流而去,带着凉爽的风,回荡在两山之间。夕阳西下,徜徉在渭儿河河畔,穿过田野和地垄间,放眼望去,那黄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麦子,一块块、一畦畦、一簇簇,仿佛穿行在陶渊明的诗行里。此情此景,让身心疲惫,远离城市喧嚣的我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倍感温馨与惬意,心灵中沉淀的尘埃和烦忧在瞬间得到了洗涤与升华,这就是王湾,一个让心灵放飞的地方,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世外桃源。
在王湾村,有一座清朝年间修建的距今一百五十多年的“百年老屋”,青砖古瓦,雕梁画栋,石条砌成的台阶,花纹图案别致的门框,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题写的牌匾“椿萱荣茂”,笔法如行云流水,苍劲有力,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地面用青砖铺成,房屋上下左右都是梁柱椽卯卯相扣,墙面屋顶紧紧相连,这一切显示出老屋古朴雄伟的风姿和古代建筑的精妙与神奇,我不由得为古老木工技艺的精湛而惊叹。这座百年老屋的主人正是村主任白永春,这个刚到不惑之年的王湾村领头人看上去身体精瘦、皮肤微黑,目光却炯炯有神,洋溢着一种特有的坦诚与自信。从路头路尾村民和这位年轻村官的问候与言谈中,不难感受出在王湾土生土长的白永春在村民们心中的威望与信任,从白永春的谈吐间我对王湾的过去与未来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个精明强干的西北汉子在谈到王湾村的未来发展时,眸子里闪动着憧憬与喜悦,如今像这样把村里和大伙的事如此上心操劳的村官也许不多,但正是这些人用赤城和青春在真实地书写着每一个村庄的现在和未来,我心头忽然生出一丝感慨与敬意。
在王湾村的村口有一座坚固气派的两层楼房——王湾小学,如果不是白永春的介绍,你绝对想不到这是由王湾村村民自己集资20多万元一砖一瓦修建起来的村小学,没有向政府伸手要一分钱。足见王湾人对教育的重视与崇尚,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求,这也许正是王湾的希望所在。
离开王湾,我心中有一丝不舍和眷恋,痴迷于王湾的妩媚与宁静,难忘王湾人的热情和淳朴。汽车在晨风中绕过最后一道河弯,静静的王湾便被无情的藏匿在山水织就的帷幔之中,也藏匿在了我的心中……
新闻推荐
【走基层看变化】山核桃壳变成工艺品山核桃壳变成工艺品本报记者周者军通讯员贾寒峰徽县出产的旅游纪念品种类很多,有燕子石、栗亭砚、根雕、泥塑等,而用野生山核桃壳做的工艺品格外受游客青睐。近...
徽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徽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