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新闻 宕昌新闻 两当新闻 徽县新闻 成县新闻 西和新闻 礼县新闻 康县新闻 文县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陇南市 > 徽县新闻 > 正文

文县12万农民喝上安全水

来源:兰州晚报 2011-05-06 18:21   https://www.yybnet.net/

▲自来水通到家里养路工人辛勤工作

■核心提示

本报讯  三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撕裂了陇南文县山川大地,全县农村供水、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遭受重创,368项水利设施毁坏,损失达2.67亿多元。三年来,围绕“打造民生水利”,文县利用国家投资的1.35亿元水利灾后重建资金,建成了307项农村供水、河堤、灌溉、电站等水利工程。

供水工程

解决农民饮水难

汶川地震,文县有192处人畜饮水设施遭毁坏,全县3.3万多家农户、13万多人饮水受到影响。灾后重建中,文县争取农村供水工程149项,总投资达3524万元,已全部如期完工,全县有12万山乡农民饮上了安全水。

坐落在高山上的文县尖山乡铁古山行政村,地震中人饮工程毁坏。灾后重建中,国家投资41万元,重新建成了总长17.6公里的管道引水工程,解决了全村7个社、288户、1229人和58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灾后重建中,国家投资15万元,为桥头乡青山湾村架通了2610米长的管道引水,全村87户、391人从此结束了饮水难的历史。

文县水利重建,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方式解决农民饮水,既有管道引水,也有“江水电提人饮”、“打井电提人饮”等。石鸡坝乡剪子坪村依靠灾后重建资金15万元,建成了江水电力提灌人饮工程,解决了全村人畜的饮水问题。尚德镇上任家坝新村,国家投资51万元,建成了打井电力提灌人饮工程,全村人畜的饮水得到解决。

重建水利

近3万亩良田得到灌溉

走遍文县,一项项灾后重建灌溉工程高唱流水欢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灾后重建中,文县一共实施了65项灌溉工程,总投资3524万元,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2.977万亩,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

全长12公里、浇灌文县城关镇5个村的3400多亩耕地的“文丰渠”,地震中水渠多处垮塌和被滑坡掩埋。震后,国家投资170万元,及时修复了文丰渠,为灌区的3400多亩耕地重新系上了丰收的安全带。

灾后重建中,依靠国家投资,新舍、新寺两个村修复了184眼水窖,每年可集水11万多立方,不仅600亩经济作物得到浇灌,而且为两村1208人生活用水和灾后重建家园用水提供了“水源”,同时还解决了两村5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文县还利用198万元灾后水利重建资金,在该县的中寨乡兴隆等4个村建成了114眼水窖,使这些村近年来营造的1000多亩红提葡萄园得到浇灌,为农民增收300万元左右。

新修河堤

万余亩良田免水患

在文县,一道道恢复和新修的河堤蜿蜓在白水江、白龙江等河流,守护着一个个村庄和大片良田。灾后重建中,文县共争取55项河堤工程项目,总投资4463万元。这些工程已全面竣工,建成河堤总长度34.26公里。全县有55个村、2.85万人和1.37万多亩耕地,告别了水患的威胁。

震前建成的文县丹堡河堤工程,是全县最大的河堤工程,总长4600米,养护7村23个社3822人,护地2600亩。地震和洪水中,这条河堤有12段毁坏,总长达2900多米。灾后重建中,文县利用灾后重建资金500多万元,修复了地震毁坏的丹堡河堤,堤内的村庄和良田得以保护。

全长1034米的文县碧口镇碧峰河堤,保护着碧口镇区8000多人和70多亩耕地的安全。地震中,这条河堤多处毁坏。灾后重建中,国家投资162万元,修复了毁坏的820米长的河堤,使震区群众和耕地重新有了安全屏障。

■相关新闻□晚报特派记者 孙建荣 刘磊 文/图

千疮百孔路  而今变通途

陇南山大沟深,地形险要,道路崎岖蜿蜒。在“5·12”大地震和2010年“8·12”泥石流灾害中,陇南公路总段所辖1315.374公里公路近三分之二受到重创。近三年来,陇南公路总段的广大养路工人铺通了一条条柏油马路,保证了灾后重建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各县区。

国道、省道加宽了

天水市方向南驶,汽车沿着国道316线便进入了陇南东大门徽县麻沿乡,40分钟后,采访车行驶至省道205线江武公路,直通陇南市首府——武都区。“5·12”大地震和去年“8·12”泥石流灾害中,国道316线徽县麻沿至江洛段路面冲毁多达10多处,公路阻断。而江武公路地震后路面更是千疮百孔、坑洼不平,车辆只能绕道行驶。尤其是国道212线宕昌至武都段,搓板路让乘客很是头疼,宕昌至武都120公里路程,没有3个多小时是无法到达的。在灾后重建中,陇南公路人付出艰辛努力,加班加点抢修保障畅通工程,如今国道、省道、等级公路一一加宽铺上了柏油,江武公路、国道212线宕昌至武都段还比原来提速了1个多小时。

女工程师不顾安危看险情

王海燕是陇南公路总段的一名女工程师,1996年7月毕业于甘肃省交通学校,“5·12”大地震发生时,武都城区一片混乱,她家中的房屋也严重裂缝。她意识到公路肯定处在瘫痪状态,就匆匆把年仅4岁的女儿托付给婆婆,任凭女儿在身后哭喊毅然走出家门。王海燕到单位后得知,3条主干线交通都已中断。作为桥梁工程师的她,最担心G212线上修建于七八十年代的61座桥梁,而排查分布在一百多公里路程上的桥梁需要车辆,段上没有一辆车,王海燕当机立断,租车排查!地震后的公路处处是危险,一边是随时垮塌、飞石不断的边坡,一边是浊浪滔滔的白龙江,驾驶员面对悬空、裂缝的边坡,刚走了一半就反悔了,王海燕耐心劝说做通了他的工作。

王海燕逢桥就停车查看,对受损桥梁认真拍照记录。每排查一座桥梁,她心里就踏实一分。当排查到G212线K425+550处板桥时,强余震发生了,边坡塌方刚好砸在桥面上。她看不清方向,来不及避让,只好待在桥下。当她从尘土飞扬的桥下钻出来时,桥面板上两条崭新的裂缝让人触目惊心。谈起那段时间的感受,王海燕没有任何怨言,只讲道:“4岁的女儿和自己相距只有5公里,但很少见面。结婚数年,屡经波折,无法亲眼目睹女儿一天天成长是我最大的遗憾,但为了工作,什么样的困难我都克服了。”

“以养路为业,我不后悔”

文县公路管理段尚德养管站现有职工30人,除司机是男同志外,其他全是女职工,是一支奋战在陇南养护一线的“娘子军”。近年来养管站职工立足岗位,克服困难,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在公路养护和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在2008年抗震救灾和2010年“8·12”泥石流救灾当中,全站职工发扬不怕牺牲、艰苦作战的优良作风,在第一时间抢通所辖路段公路,确保了公路的安全畅通。宕昌公路管理段官亭养管站职工伍丽霞,是一名普通的女养路工,在公路养护第一线奋斗了15年。在“5·12”期间,不顾山上随时滚落石头的危险,与同事紧急查看道路,设法及时报送路况信息,抢修塌方,开辟便道,保证过往车辆的安全。在采访中,她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以养路为业,我不后悔。”

新闻推荐

陇南消防捐助灾区

5月2日下午,为帮助灾区群众尽快渡过难关和重建家园,陇南徽县全体消防官兵踊跃捐款。官兵们你200元、他100元,钱数虽不多,却凝聚着对灾区群众的深情厚谊。...

徽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徽县引资项目75个2011-07-06 21:39
猜你喜欢:
破拆车头救出两人2012-09-24 15:39
评论:(文县12万农民喝上安全水)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