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西狭颂》是“汉三颂”之一。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因颂文正中顶部竖刻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故又名《惠安西表》。正文之前的《黾池五瑞图》中有“黄龙”二字刻于题字之上,因而又俗称《黄龙碑》。《西峡颂》全文刻在一块表面平整、崖体凹进的石壁上,纵220厘米,横340厘米,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较《石门颂》晚23年,早《郙阁颂》1年,大体都在东汉桓灵之际,正是汉隶趋于成熟的鼎盛时期。
《西狭颂》位于今甘肃省成县西十三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南侧崖壁之上。岑建功《舆地纪胜补阙》载:“翕字君羡,开平道路,作摩崖颂。汉建宁四年造,今碑在鱼窍峡。”据当地资料记载,天井山山顶有纵深洞穴,其状如井,深不可测,故得此名。鱼窍峡又名天井峡,由两山夹峙而成,峭壁如削,折叠对峙,一泓中流,迥转飞扬,水势变幻,为湍、出瀑、成池、化潭。潭水虽不广而澄碧幽深,天光云影共徘徊。皓月临空之际,波光月影相辉映。碑面朝东南,崖面坐阴,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挡,可以减少阳光的直射,也避免了雨水的直接冲刷。碑刻位于半崖,距地面较高,不易攀爬,常人很难接近。崖体为花岗岩,石质坚硬细密,且下有潭水相润,故《西狭颂》崖面日晒不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加之地处偏僻,道路难行,人迹罕至。在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千年漫长岁月中,未能为世人所知晓,也因此基本未受到自然风蚀和人为破坏的影响,碑文完好无缺。由此可见古人心思之缜密,用心良苦,祈祷“子子孙孙永宝”,真正做到了永垂不朽。通观全篇文字,清晰可辨,为汉碑中的上乘之作。
《西狭颂》摩崖共分为四部分:
1、正文
纵横各145厘米,正文二十行,凡三百八十五字,其中满行二十字,第十六行十五字,十九行十六字,二十行十四字,有摩崖颂碑完成的年月日。每字约9-10厘米见方。碑主李翕史书无传。颂文内容主要记述武都太守李翕的出身、家世,屡任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李翕下令有关官吏奋力开路,并亲率民众凿崖清障,截弯取直,修通了西狭古道,为民造福之德政。颂文亦是对李翕功绩的赞颂。
2、篆额“惠安西表”四字
字径长约13厘米,宽约9厘米。笔画遒劲有力,结构疏朗方正,展现出磅礴大气、圆浑古穆的风格。
3、文后题名
题名十二行,凡一百四十二字,与正文书法风格相同,字形略小而扁。其中第十行记:“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知《西狭颂》的撰文、书丹皆仇靖所为。据资料载,仇靖字汉德,东汉武都郡下辨道(甘肃成县)人。灵帝建宁、熹平年间在武都郡属吏牞官职从史位。东汉晚期杰出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历代石刻中,《西狭颂》是有作者署名最早的一例,开书家落款之先河。
4、《邑池五瑞图》
刻有“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图像六幅和对应的题榜六处十五字。在《五瑞图》与正文间,刻有两行题记共26字:“君昔在黾池,治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另外,在“木连理”图下尚有4行小字题名33字(其中漫泐7字):“五官掾上禄上官正字君选。□□□□上禄杨嗣字文明。□□□掾下辨李京字长都。”“记”字明显较大而风格有差异,显然系后人添刻。“五瑞图”是对碑文的补充,使得李翕德政的形象进一步丰满高大。官者惠政于民,必然会有天地感应,有黄龙跃出,白鹿显象,嘉禾兹生,甘露降临,木连理出现,象征着政通人和、五谷丰登。图文布势相应,形象勾勒,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刀法运转娴熟,气行神至,画尽意生,是非常罕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佳篇奇构。
《西狭颂》一直到北宋末年才被发现。文学家曾巩《南丰集》中的《元丰题跋》,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文字评述。自赵明诚《金石录》始,至明清之际,有近四十种金石著作均有记载,尤其在清代,《西狭颂》受到极大的垂青,赞誉有加。杨守敬《平碑记》中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犹可宝重”。方朔《枕石堂金石书画题跋》评:“字大纵横不下三寸,宽博高古”。梁启超《碑帖跋》评:“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西狭颂》的结构方正饱满,简洁古质,内松外紧,内蕴张力,是医治气格羸弱、局促、狭小者的良药。临习《西狭颂》,需取大字更见功效,以此来开拓。广而言之,汉隶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就如同文学史中的唐诗宋词一样,不可动摇。类似《西狭颂》等汉隶中的经典,由此也成为当代书家重要的取法范本之一。
二、笔法
学碑和学帖一样,同样也要重视笔法,相对而言,理解难度更大。就碑刻而言,存在刀刻之功和风化剥蚀的相互作用,有时甚至不免造成对笔法理解的模糊,描摹成形,雷同板滞、粗蚀臃胀,甚至可能恶俗不堪。一般说来,写帖重视的是起收,写碑相对更重视中段行笔,但又并不完全局限于此,因为很多书家注重碑帖结合,只是略有侧重而已。古人胜过今人之处在于,笔法不管好孬,基本上没有明显失误,更不用说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经典范本,基本上是完美无缺的。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评述所存在的某种不足,其实只是个人审美喜好而已。书法当中存在“接受美学”,是一种双方的互动,出现一些苛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个人审美眼界高低和喜好品位。
选临《西狭颂》,首先要能够看出其中的精华所在,并且能够接受,其次是有针对性地学,吸收消化,去除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当然,如何“化”到自己手中,则是另外一回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在临摹中利用自己的经验技巧来还原。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够实现“精确到位”。
1、运笔
笔法是笔锋、手势、使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凡任何一笔画,总有始终。起收之要领,就是不管如何变化,都要“干净”,气息要纯正,不能拖泥带水。既要注意表现点画的厚重感,用力要扎实内敛,还须注意行笔中的朴素,小动作不可过多。
(1)起笔
《西狭颂》用笔凝重浑厚,起笔力度较大。笔形以方为主、以圆为辅。注意逆入平出,中段行笔较为平缓,不能起伏过大,缓缓送出,力送毫端,尤其是观察其中的提按顿挫变化,才能做到笔笔到位。“大”字撇画,以方切而入,刚劲利落,“王”字横画和“千”字撇画类似。“阳”字“昜”部长横画起笔,欲扬先抑,保持了一个角度,稍顿后逆锋而入,再看“五”字的起笔横画,“而”字的长横画,也有这样一个逆锋强化的动作,后者尤其明显。“石”字横画俯冲而下,行笔时要注意调整好笔锋。也有一些圆笔藏锋,如“君”字中数笔横画皆如此,笔画不平行,圆浑饱满,行笔角度不同,生成变化。
(2)收笔
收笔要注意矫正笔形,气沉其中,不使力量外泄,笔画才能沉郁含蓄,稳如盘石。而从收笔形态上来看,自然要留心注意观察波磔处理。《西狭颂》波画变化可谓极尽变化,或自始至终以方笔行进,或圆起方收、方起圆收,波尾与折笔重顿,或尖锋拉长,时出妙姿。可以看出,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蚕头燕尾”。我个人到是倾向于“蚕头燕尾”乃是对于唐隶特征的一种概括。汉隶是生发期,时间数百年,跨度极大,风格蔚然大观。清隶是个性期,取法资源非常广泛,而且是多种书体并行时期,故有多种风貌。很多隶书根本就不是“蚕头燕尾”。所以,总结性质的名词很多时候会掩盖诸多真相。临摹时切忌将某一种固定的成见带入其中,要更多地就具体的碑帖来进行思考,以免过度诠释。
“惟、析、都、讳”的波磔为短宽一类。“惟”字只是略具其意而已。“析”字“斤”部宽锐,锋芒毕露,霸气十足,近似《石门颂》中的放笔,可谓偶尔露峥嵘。“都”字采用篆书的笔法和结体,不但稳住整个字形,而且起到化平淡为神奇的作用。“讳”字波笔非常独特,“言”部较为端庄,“韦”部中多笔横画的间距不同,波笔一出,突显波澜,可谓亦庄亦谐。
“三、车”二字笔画细长,波笔细致柔和,尤其是“三”字,稍具其意,趣味盎然。“年、诈”二字笔画粗壮厚实,波笔同样也作简省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龙、克”三字波笔顺势而生、适可而止,相比之下,“化、已、危”三字则将波笔有意放出,夸张对比,其中又有不同的提按变化。所谓经典,就是精确到各种细节的不同变化。
从以上几组的波笔处理来看,汉隶中的变化非常多,后世要么应用过度,燕尾满纸飞,要么千篇一律,变得程式化乃至完全固化。能够运用至出神入化的地步,非过人功力而莫能为。学会举一反三,切忌弄巧成拙。
2、笔画
(1)点
《西狭颂》中的点画变化极其丰富。
一点。可分成五组。“福、宾”二字起笔点画皆为倒三角形,有一断一连之变。“息、府”二字点画起笔较方,行笔方向有所不同。“伯、寡”二字又见一变,“伯”字旋笔而入,显得灵动活泼,“寡”字逆向起笔,顺势写出宝盖头,整个字形一气呵成。“守、朝”二字点画的笔法实质上是篆书遗意,略有转折,但不要太刻意。清赵之谦对这一笔法应用较多。“则、刻”二字中的点画起到了“中介”作用,使左右两部分团成一气,切忌描摹,点画是在一系列连贯动作中完成的,从而字势飞扬,静中有动。“驻、令”二字已不是原本意义上的点画,“主”部点画成短横画,使得字形右上角不虚空,变得端庄,“令”字中点画处理成短竖,粗大醒目,压住“底盘”。
二点。两点画形状多为三角,尤其是收笔时居多。这一特征保留在后世的一些魏碑作品中,点画宽厚,方整有力,尤其要注意起收之际的细微动作,如“六、示、慄、秩”四字。“悦、李”二字点画因为在字形上方,方入尖出,使得字形生动宽博,尤其是“李”字点画放长,这些笔法在《郑文公碑》中也较多见。“顺、知”二字点画尖入而略见圆弧,“知”字点画有意拉长,改变字形重心,却不觉突兀。这种应变的平衡能力着实值得推敲玩味。
三点。“经”字绞丝旁中三点画较长,借鉴篆书用笔,具有装饰作用。“穆”字右侧中部三点画,近似圆点状,顺势排开,成为“字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多点。“翕、禄、云、粟”四字中有四点或四点以上,而呈现出“组合状态”的四点画,居于不同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分布、间距各不相同,可见随心所欲的自然变化。两个“无”字的四点底处理不同。第一个“无”字行笔较快,点画形状尖入圆收,一字排开,极为少见,第二个“无”字多用方笔,点画形体较长,一随意一稳重,一轻灵一厚实。“险”字右侧部首中的四点画上端聚拢,下端分散,呈流线型排列,末点尤其粗壮有力,行笔方向向外,形成对比。“赫”字的六点处理成两组,巧妙处理,不觉其多而杂,虽各呈其态,却是“有机的序列”。
据微信书法家
新闻推荐
3月22日,成县医务人员向群众讲解“健康工具包”的使用技巧和方法。当天,成县举办中医养生保健及健康保健工具包使用培训班,通过理论讲解和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向参培人员讲解中医适宜技术和健康保...
成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