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荣 大山深处桂花香
本报记者 周者军
他右腿残疾,可他拄拐杖坚守讲台31年,帮山里的孩子们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他就像村里那棵老桂花树,深深扎根大山深处,甘愿坚守寂寞,却散发着芳香。
他就是成县宋坪乡桂花村教师李尚荣。
在山大沟深的成县宋坪乡,有一个叫桂花村的地方,因村里有一棵大桂花树而得名,与桂花树相伴的还有一所学校,叫桂花村小学。
今年51岁的李尚荣,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兼教课老师。
李尚荣因患小儿麻痹症,从小右腿残疾。1982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刚升高三的他没能继续学业,而是选择回家务农。
“既然走不出大山,何不去村小学当老师?”回到村上,这位当时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年轻人产生了当老师的想法。老支书关切地问:“你能坚持吗?”李尚荣回答:“让我教教看吧。”
1983年秋,20岁的李尚荣成为一名临时代课教师。拄着拐杖讲课是他面临的首个难关,一手拿教案,一手在黑板上写字,只能单脚站立,为此李尚荣多次从讲台上跌倒,但他又艰难地爬起来继续讲课。学生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建议他坐着讲课,然而他坚持要站着为孩子们讲课。当时桂花村小学缺老师,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均由他一人教。
1985年9月初,秋季开学已两周,但二年级语文课本还没到。李尚荣非常着急,便决定下山到县城的新华书店购买。由于村上没有到县城的班车,他就拄着拐杖,走了8个多小时山路才到达20多公里外的县城,不巧书店已关门。
第二天一大早,他到新华书店买好书,正准备往回赶,可天公不作美,倾盆大雨阻挡了他回家的路。为了节省钱,他舍不得住旅店,蜷着身子抱着课本在旅店的屋檐下凑合了一宿。可秋雨一下就是3天,他只好每晚在旅店的屋檐下过夜。
第四天,雨终于停了,他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双雨靴,踏上泥泞的山路往回赶。“实在是太累了,真想在地上睡一觉。”而这样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孩子们等着早点领到新课本呢,再累也要坚持回去。”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烛光下,看着双手血泡,浑身沾满泥水、疲惫不堪的丈夫,妻子段春梅心痛得直落泪。
31年来,他就是这样,孜孜不倦、教书育人,在这所偏僻的山村小学,默默坚守。
31年来,他不仅是老师,还是修理工、炊事员。课桌椅腿坏了,他从家中拿来锯子、钉子,当起了木匠;教室屋顶漏雨,他就拿上瓦刀抹子爬上了房顶;下雨下雪学生不能回家吃饭,他又成为炊事员……
31年来,他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1994年秋的一天,青泥河水暴涨,阻断了孩子们回家的路。李尚荣把孩子们带回自己家。李尚荣和年迈的爷爷、妻子彻夜未眠,为孩子们烘烤衣服,驱赶蚊虫……
在李尚荣的辛勤努力下,桂花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教学质量在学区历次统考中名列前茅。由于他成绩突出,1997年9月,被破格转为公办教师。
“我第一次来村上走访,村民都说李尚荣把学校管得好。”宋坪乡学区校长马建平回忆说。考虑到李尚荣的身体因素,县教育局和学区领导数次提出让他到山下中心小学任教,都被他婉拒:“桂花村小学偏僻,年轻老师不愿意来,我跟乡亲们处得近,我愿意留在这里。”
如今,他的学生王勇、张玲等人已从师范类学校毕业,接过了李老师手中的教鞭,在成县其他山村小学任教,帮助更多农村孩子实现人生梦想。学生宫瑜从成县卫校毕业后,回到村里担任村医,提起李尚荣老师,他感叹道:“若没有当年李老师的耐心辅导,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李尚荣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还帮村民致富。他主动学习,与村干部一起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科学种田。在他的影响下,桂花村的地膜玉米、大蒜、地栽黑木耳、香菇等已被列为成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试点作物,李尚荣也因此被县政府评为“劳动模范”“科技能手”。
新闻推荐
罗笑虎在成县调研时强调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本报成县讯(记者周者军)5月12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笑虎在成县调研时强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人大工作,使最基层...
成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