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霞: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本报记者 尤婷婷
“在工作中我快乐地享受着农村生活。农民群众善良、友好、纯朴,要与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就要走村串户与上地头结合,穿皮鞋与穿布鞋结合。这一切让我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这是曾霞在民情日记中写过的一句话。
曾霞是省司法厅法制宣传处副主任科员。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省司法厅决定在机关抽调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在6个联系村和成县鸡峰镇挂职。听到这个消息,曾霞主动请缨,要求到基层挂职锻炼,她恳切地说:“让我去吧,我是共产党员,应该为双联尽一份责,为小康社会建设出一份力。”同事们纷纷劝她,你一个女同志,农村条件艰苦,生活不方便。何况你的孩子还小,父母也需要照顾。但她说:“家庭困难可以克服,希望组织上考虑我的要求。”就这样,2012年6月,曾霞来到了大山深处的鸡峰镇。
当地的干部群众看到来的是一个瘦弱的女同志,不由地摇头,女的来农村能做什么呀?还不是走走形式。面对不信任的眼光,曾霞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为了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基层生活,拉近和干部群众的距离,她换下高跟鞋和漂亮的时装,(转2版)
(接1版)素面朝天,主动与干部交心,找村民拉家常,很快与大家打成一片,成为朋友。朴实的村民纷纷向她敞开心扉,畅谈心声。
每天,曾霞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各个联系村,不是跟镇领导下村查看项目建设情况,就是到村里找村干部谈话,或是去村民家调查走访。一年来,她下村入户120多次,走访农户300余户,省司法厅152名干部联系的6个贫困村217户特困户的家里,她都走访过,每个特困户的基本情况、贫困原因以及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她都一一记在本上,放在心里,定期走访。
鸡峰镇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发展条件十分落后。行路难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瓶颈问题。为此,她积极向司法厅党委汇报,省司法厅根据联系村发展规划,全方位谋划,倾全力支持,制定了《帮助联系村解决实际问题的七条措施》,除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外,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急需问题,特别是在危房改造、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上取得了突破,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截至去年底,共计为联系的6个贫困村投入资金541.88万元,其中争取财政资金426万元,自筹资金115.88万元。
这些项目,从预算、审批、资金落实、到招标实施,每个项目曾霞都全程参与。每天,她和镇领导在基建工地上不是查看项目建设进展,就是跟踪检查施工质量,炎热的夏天,汗水和着飞扬的尘土,时常使晒黑的脸又变成了“花脸”……晚上回到镇上,有时累得连饭都不想吃。虽然有时她也想:这是自讨苦吃,何必这么辛苦呢?但看到镇上领导的工作热情,看到水泥硬化的路在脚下一点点延伸,从此乡亲们不再为行路难而发愁;看到长沟村新建的文化广场得到了乡亲们的夸奖和县上领导赞扬。所有这些,就让曾霞感到有收获、很值得。
脸晒黑了,但心与群众贴近了。走在路上,时常会有村民和曾霞打招呼,或邀请她到家里坐坐。村民家有什么事,也愿意和她说,找她帮忙,就连村里婚丧嫁娶的事,也会邀请她参加,农民群众都把她当成了鸡峰人,她已融入到了农民群众中……
新闻推荐
甘肃省“高校杯”暨“校长杯”羽毛球赛收拍兰州理工大学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分获团体冠亚军甘肃省“高校杯”暨“校长杯”羽毛球赛收拍本报成县讯(记者周者军通讯员尚学英)9月26日至28日,甘肃省第八届...
成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