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变化 王湾村人的好日子
本报记者周者军 通讯员陈东平
盛夏时节,走进成县索池乡王湾村,一条硬化后的通村公路一直延伸到了村里,一座座漂亮的砖瓦房掩映在绿树中。
走进佘武平家,宽敞明亮的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洗衣机、电冰箱、等离子平板电视等各式电器、家具一应俱全。
65岁的佘武平是成县王湾村村委会主任,也是一位有着31年党龄的老党员。说起10年来村里的变化,老佘告诉记者,王湾村是成县较为偏僻的村落,以前,农民种庄稼收成不高,遇到歉收年,口粮都难保证;多数村民身体得了病看不起,小病推,大病磨。现在啊!变化太大了,有了科技支撑,家家户户年年粮满仓;农民看病也能报销了,大人小孩身体一有不适,到乡镇卫生院就能检查,大病就上县医院去看。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上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自来水,乡村公路宽敞、平整。
佘武平的妻子说:“我们这些农村妇女大道理说不上来,但我知道,现在村上摩托车比自行车多,种田不交税还给补贴呢!孩子读书不用交学杂费了,今年,两个孙子还免费吃上了营养餐。”
“我家的变化就是一个缩影。” 老佘带领记者到他家的各个角落参观,“以前我家是4间土木结构的瓦房,如今盖起了上下8间的两层小楼房。”
说起两个儿子,佘武平满脸笑容,老大佘礼会买了一辆客运车跑县城至毛坝的运输,每天都有进账,大儿媳妇刘玉兰贷了5万元的小额妇女贷款,正在准备搞养殖。老二佘小会和媳妇都在深圳务工,每月共有6000多元的收入。
佘武平告诉记者,现在村上还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文化书屋、文化大院。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每逢农闲没事的时候,村干部就组织村民收看远程教育,有农业科技片、劳务输出、政策法律宣传、电影等。通过学习,村民开始走上了以发展核桃产业为主,花椒、西洋樱桃等特色种植、劳务输出、产业养殖为辅的致富之路。
新闻推荐
10月30日,成县红川镇东槐村77岁的农民画家吴锡瑞在画文化墙。2010年,红川农民画被甘肃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通讯员 &nb...
成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