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德的家。↓杨仁德在桂柳路某工地干活。
一间三层结构的木屋,残疾人贫困户杨仁德一家修了11年,因为建房原材料是他们一年一年“囤”出来的。
一边是两个小孩的教育,关乎未来,一边是刚需的屋子,关乎当下,杨仁德毫不含糊向教育倾斜,这才有了“囤货式”建房。杨仁德的儿子杨增辉在三年前考上了河池学院,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白文村的第一个本科生,让杨仁德倍感欣慰,也让这些年吃的苦有了意义。
记者 叶露婷
培养村里第一个本科生
杨仁德右手残疾,属于四级残疾。在他9岁那年,因被毒蛇咬,杨仁德的右手留下了无法治愈的伤,当年也因这个伤,杨仁德停学了两年,所以学业落下了。如今回想起来,杨仁德觉得遗憾。“停了两年时间看病,回到学校成了超龄求学者,后来就没有读书了,也就被耽误了。”经历过这些,杨仁德更加坚定让儿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杨增辉今年已上大四,作为一名艺术生,他的求学之路比普通学子所需的费用更高,学费、乐器费、培训费等对于贫困家庭而言不是小数目,杨仁德也感觉吃力。杨仁德记得,儿子高二那年在南宁培训,有一天,学校要收培训费,杨增辉的伙食费也没有了,加在一起要1万多元,恰好,那个月杨仁德家里很拮据,几乎没有多余的钱。
“我们放弃吧。”杨增辉不想增加家里负担,在与父亲通电话时主动提出了辍学的想法。
“不能,再顶顶。”杨仁德很坚定。通完电话,杨仁德通过借款、预支的方式,东拼西凑将那笔钱凑齐,坚持要给儿子有希望的未来。
杨增辉初中时曾有段时间有点叛逆,杨仁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杨仁德试探性提出,让儿子今后读个职高好了,没想到杨增辉把碗一摔,“不要”,生气地走了。后来,杨仁德了解到,儿子是想求学的,但是又心疼家中境况。不过,对杨增辉的教育与激励是有效的。
不读书就走不出大山,杨仁德不止一次这样告诉儿子。杨增辉看得见父辈的辛苦,也明白父亲的用意,终于通过努力成为白文村第一个本科生。
“囤货式”建房 11年终建成
27日下午,记者走进了杨仁德的家,刚修好的木屋尚未完全定型,外墙还有几处特地留空的缝隙。“这间木屋我们修了11年,现在总算是有了稳固的住所,以前我们回村时可以说是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杨仁德不太在意这些外在条件,而是认为培养孩子更为重要。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杨仁德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这些年,杨仁德与妻子在柳州打工,薪酬有限,除去一家四口的日常开支,虽然仍有结余,但这些钱基本被杨仁德用于教育投资。与之交换的是,物质生活的匮乏,没有稳固的住房,不敢购置大型家电,更别说娱乐活动了。
在保证孩子教育经费足够的基础上,如果当年还略有结余,杨仁德便“囤货”建房。今年购置一些瓦砖,明年购置一点木材,后年再采购几桶油漆,这样年复一年地“囤积”原材料,终于在今年有了自己的木屋——在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杨仁德拿出了家中积蓄,终于修出了一间木屋,一家四口有了稳固的安身之所。
眼光放长远 生活有改变
这些年,杨仁德与妻子基本都在柳州打工,原因跟他们的小女儿有关。杨仁德的女儿先天性耳聋,10年前,在政府的帮助下,其女儿得到一副助听器。由于每个月都要来柳州保养,杨仁德便带着妻子儿女来到柳州生活,这样也能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当然,生活压力也更大。
对于女儿的培养,杨仁德有自己的想法,在能力范围内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女儿没有去特教学校,就读于普通初中,虽然过程很周折,也是希望她接受更好的教育。”杨仁德表示。
原本,杨仁德与妻子在柳州某木板厂打工,但今年其妻子生了病。如今,其妻子回到村里,杨仁德也换了一份工作,现在在桂柳路某工地干活。每天,杨仁德与其他三位同事要搬运近10吨的钢筋,他的手被磨出了茧。由于右手有伤,杨仁德基本用左手发力,这段时间,他经常觉得全身酸痛。
扶贫普惠村民。杨仁德妻子回到白文村后,驻村扶贫工作队想办法给她找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如今,杨仁德带着女儿在柳州生活,他白天干活晚上辅导女儿学习,其儿子明年也大学毕业了。“不要跟别人比房子,而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小孩未来的前程可比这个重要多了。”杨仁德对未来充满信心。
市城管执法局驻白文村第一书记刘翀介绍,杨仁德一家于2015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这些年,政府对他们家展开了各项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住房帮扶、产业帮扶等都没有落下。经过这些年的帮扶,杨仁德家是2020年的预脱贫户,截至今年9月,他们一家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八有一超”的脱贫指标。“这些年,家里得到很多政策扶持与关照。因为国家,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变,我们全家都很感动,内心充满感激。”杨仁德表示。
新闻推荐
日报消息(记者宋美玲)昨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今年第二十六号暴雨防御警报。今日起至国庆假期前,柳州市将有较明显降...
三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