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梁良梁良蓝晒工艺作品三江独峒乡知了村独自耕种的老人
(梁良 摄)东门城楼 (梁良 摄)
梁良,职业摄影师。长期专注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区域的黑白人文摄影。2013年起,钻研大画幅黑白摄影,精通黑白暗房工艺。
谢丽
1
在活动现场,常能遇到梁良,多数情况下,他在角落里摆弄着摄影机器,沉默少言,俨然一个隐身人。
他的另一面,也不乏善谈。沉默和善谈是叠印在一起的。
比如谈到摄影。
梁良个子不高,没有长发飘飘,没有手串,服饰不抢眼,走在柳州的大街上,很快就会与周围事物融为一体。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严格来说是中年男子,但他没有中年人的气息,沉默的五官,一双眼睛透出光洁,闪烁之间,犹如相机的快门,“咔嚓”一下,极为敏锐。如果笑一下,柳州仔的精气神,就这样暴露出来了。
我看过一些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拍摄的侗族建筑照片,画面印象很特别,侗寨、鼓楼、风雨桥,或在花红柳绿中隐约,或在清波沟壑上俯卧,或在人声鼎沸里苏醒;有烟火,有神灵,有太古的寂静,有生长的细节,人间的气息浸透每一个角度。那是梁良的作品。
后来陆续看到他拍摄的系列作品,突然醒悟,摄影,不仅仅是一个复制画面的功能,它还另有天地,有思想,有时间,有文字不可言说的津梁。它们一起叠印。
因父亲是铁道兵,梁良从小就跟着父亲大江南北地迁移,上学后才安定下来。他一直很感激自己的父亲在高中时给他买了人生中第一部相机,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他逐步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
“这部相机,为我的人生埋下一颗种子,至少是一颗可以滋润我的种子。”
“1993年高考,高考前几个月我已去相馆上班。我迫切需要做点事,就算是要证明点什么吧。”
“然后按每个人的正常轨迹,挣钱、成家。对摄影的学习一直没有间断,是因为不停地接触搞艺术的朋友,摄影的、画画的,还有现代艺术等。”
2
梁良说,多年来,除了追求摄影水平、技术的提高以外,对于摄影的主题也一直在思考。比如拍摄三江侗族建筑,“就是想把这个民族外显的一些东西表达出来,记录下来。那些建筑,是有序的,它们遵循天地人,有人文关怀在里面。”
从2007年到2013年,5年的时间,他每隔两个月就往三江县跑,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风雨阳光,侗族建筑都在他的镜头下“说话”。
“5年时间不算长,很多有成就的摄影前辈对一个主题的拍摄,坚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有人不理解,问他,做这些有什么用?“其实,很多人做的很多事都是无用的。但至少,这件事不会让你遗憾,会让你的认识比以前进步,我觉得这就够了。”
他讲到近期跟朋友去拍大藤峡的乡村。大藤峡蓄水后,周边一些村庄、道路陆续被淹没,这些景物将不复存在。
不少人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山村仍有情分。每逢春节、清明、中秋,他们成群结队地回去探视、祭拜,进山的路被水淹没了,只能坐船。“你没见过,一船的人就这样聚集在一起,他们看江水、看山的表情都是沉默的,这种沉默也是一种符号,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
梁良在这个鼠年春节前,往返大藤峡,做摩崖石刻的拓片和拍摄。“蓄水后,那些历史的印记马上就没有了。”
他觉得,2010年是自己的一个裂变节点。是因为胶片摄影,不仅难度大、费用大,更多的是考验摄影人的技术水平。
在2013年接触大画幅黑白摄影后,变化更快。“大画幅黑白摄影展现的图像世界,超出你的想象,不能用单一的、黑白的词语形容。”
他坦言,自己的作品没有圆满的,只不过是现阶段的一些感觉而已,无止境才是最好的状态。
3
梁良有个考究的暗房,一有时间,钻进暗房做片子,按他的表述“经常饱受挫折,晒废的纸不便宜,成本大,还很费时间”,可他仍乐此不疲,他说不少朋友的独立摄影触动了他。
他有个朋友,拍水上人家的变迁,坚持了很多年,“自己必须亲手帮他做片子,才觉得心安”。
有个冬日,我去采访一位老人,自己拍的照片实在不能表现主题和人物,想起梁良的工作室就在附近,便向他求救。他带上装备来到现场。拍摄很顺利,大家欢喜。他说;“每个微小的人物都会有光芒,关键是要善于捕捉。”
梁良拍过很多陌生人,照片里的人鲜活通透。“我拍人,从不搞偷拍,事先要沟通,征得对方同意我才拍,这是一种尊重。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有名字,即使在照片里,即使他们不说。”
梁良阅读的书籍偏向于独立视角、人文思考,且多是大家的作品。其实,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无论摄影或书画,只要还坚持阅读,坚持吸收营养,他的作品就有生命力和叠加力。
4
对于未来的想法,梁良表示,年轻的时候折腾,也算是学习和积累,现在需要让自己安静下来,进行消化、反刍、吸收,同时,也考虑做一些外向的输出和分享。
梁良创立的艺术馆,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他邀请各路艺术家分享创作和学术心得,反响不错。他陆续开设公益课程,和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协会、社区进行互动。
和柳州市群众艺术馆联手推出的“蓝晒印相”公益讲座,梁良亲自传授蓝晒工艺,因深受欢迎又连办了几期。“学到手艺的人,可以低成本、低门槛的自主创业,做工艺品、装饰品。”
每一次交流,似乎都意犹未尽,那就再等下一次吧。
新闻推荐
3月27日,一辆“点对点”务工专车徐徐开出三江侗族自治县城,搭载由国家移民管理局帮助培训的侗乡首批23名贫困驾驶员,奔赴深...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