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前喝一碗油茶,晚上回家再喝一碗油茶,这是侗乡山里人延续了几百年的习惯。这是杨除花早上从家里带出来的午餐杨除花走在下山的路上杨除花艰难地上山杨除花半跪在地里捡拾茶籽午后,杨除花坐在地里吃着冰冷的午餐。色彩斑斓的杂树林和开满白色花朵的油茶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除花捧着装满茶籽的背篓在油茶树前留影杨除花(前一)挑着茶籽,拄着棍子下山。杨除花(右一)和村民们挑着担子过桥杨除花在家里晾晒刚捡拾回来的茶籽
故事背景: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油茶和茶叶是侗乡脱贫的两大主导产业。燕茶村位于三江县良口乡的大山里,下辖燕子、大茶、布交、光塘4个自然屯,村民以侗族、苗族为主;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约3500亩,油茶种植面积5000亩。全村共47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9户,属于深度贫困村;截至2018年底,该村仍有166户贫困户未脱贫。
本期主角:杨除花(燕子屯贫困户)
出场人物:胡秀元(杨除花的老伴)、吴明益(燕茶村支书)、杨若(驻村工作队员)、刘光达(三江县扶贫办主任)
3.6公里,5176步,这是燕茶村燕子屯贫困户杨除花从家到油茶林的距离。
时下正是侗乡油茶树茶籽的采摘期,11月21日、22日,记者连续两天跟着贫困村的村民体验艰难的山路。
早上7时30分,记者和几名村民从半山腰的燕子屯出发,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走下山,已经62岁的杨除花步伐轻盈,把几个年轻人都甩在后面。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山脚下的山谷,杨除花回头笑着说:“要爬山了,你们要跑前头去咯。”说罢,她从旁边捡起一根木棍,开始艰难地往上爬。到达山顶的油茶林时,已经是8时43分,满头大汗的杨除花没有休息,放下肩上的工具,绑起头巾,便钻进油茶林忙碌起来。
林子里油茶树开满了白色花朵,与远处色彩斑斓的杂树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侗乡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这一大片油茶林都是我家的,大概有七八亩,多的时候一年能捡500多公斤茶籽。”半跪在地里捡茶籽的杨除花说,今年结果不多,茶籽也比较小,但村里人说明年会是一个丰收年。
虽然今年茶籽偏小,但杨除花的动作依然很麻利,1个小时捡拾的茶籽就能装满一个背篓,约2.5公斤,一天下来大概能捡茶籽25公斤。“我现在已经老了,年轻的时候动作还要快,一天最多能捡45公斤呢。”
而让她更加感慨的还有返程的艰辛。下午4时,杨除花便收拾行囊,拄着拐棍艰难地往山下走去。“挑着这四五十斤的茶籽,我得先走,否则天黑都到不了家。”
下山、再上山,杨除花走得越来越慢。刚开始的时候,她走几十米停一下。上山时,她几乎每走五六步就停下来,喘着粗气,把担子换到另一边的肩膀上。她说:“我不敢放下这扁担,我怕放下去就挑不起了。”
下午6时10分,大山里夜幕已经降临,挑着25公斤茶籽的杨除花终于回到寨子里。火塘边,杨除花和老伴胡秀元打起油茶。“我家开荒种植的老油茶林有七八亩,新品种的还有3亩。”64岁的胡秀元说,三年前他得了一场大病,从此再也干不了体力活,由于4个女儿全部嫁出去了,所有的活计都压在老伴杨除花一个人身上。“要是政府给我们村再修一条产业路就好了,我家老太婆就不用天天爬山这么辛苦了。”
“这条产业路不仅是杨除花家的期盼,也是燕茶村最大的期盼。”燕茶村党支部书记吴明益告诉记者,村民所说的产业路是指燕茶村光塘屯至岑喜山产业路,是燕茶村脱贫攻坚项目库中最急需解决的项目。这条产业路全长约7公里,沿路有杉木林、茶园、油茶林、农田……涉及燕茶村“3+1”整个扶贫产业,惠及燕子、光塘两屯群众8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3%,山林、茶叶、油茶、水稻种植面积约1500亩。
燕茶村驻村工作队员杨若说,近日,技术人员、村干、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勘察设计组沿着这条产业路拟走线路进行测绘设计。目前,该产业路的测绘设计工作基本完成。
对此,三江侗族自治县扶贫办主任刘光达告诉记者,目前该产业路正在进一步推进中,有望明年修建。
本报记者 黎寒池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尹琳通讯员于昕柠)近日,山东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定点扶贫帮扶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广西三江县良口乡布糯...
三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