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集《而黎明将至》杨仕芳,青年小说家,侗族,1977年出生,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人。中国作协会员,柳州市文联副秘书长,《柳韵》执行主编。在《民族文学》《青年文学》《花城》等杂志发表100多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选刊转载,入选多种年度选本,获2007、2008、2009、2018年《广西文学》奖,第四届广西少数民族创作“花山”奖,《民族文学》年度文学奖,第?
“《而黎明将至》是我对人性及世界的思考和探讨,也是过去一段时间作品风格的总结,是结束也是开始。”今年9月,由柳州市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仕芳创作的小说集《而黎明将至》获得广西文艺最高奖——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这部小说集共收录7篇中篇小说,以侗族地区文化生活为背景,以小人物为描绘对象,着力挖掘人物内心与灵魂,从乡村道德、生存哲学等层面上探寻乡村人物的精神谱系。
日前,42岁的杨仕芳接受记者采访,与记者畅谈心路历程,分享创作心得。
侗乡是他创作的源泉
“早些年对于获奖还是很渴望的。”杨仕芳说。但是就这个小说集的创作而言,是源于自己对侗族故乡的生活积累,浸润于侗族文化,再加上自己多年熟练的汉语思维创作习惯,就能很快地进入创作状态,由激情而至,能获奖倒是意外之事了。杨仕芳觉得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运气。唯其如此,小说《而黎明将至》以侗族风格地域性特别鲜明而获得读者的肯定。
生于斯,长于斯,侗乡是他创作的源泉。杨仕芳的故事题材中,很多灵感与想法虽然是从别人的口中、别的地方发生的事取材而来,但将其植入到侗族地区的环境、文化、人物,就如同让“种子”在最适合的地方、最熟悉的乡土上成长发芽。
正是由于杨仕芳的文字努力指向了侗族最深处的灵魂,《而黎明将至》小说集里多篇小说情节对人物的描写,多是与人和解与人为善的处世方式,展现侗族人民温和而包容的品行。
“杨仕芳不是简单地去表达对乡村文化的痛惜、哀婉和失落之情,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融于当下生活之中某种表现的再度开掘,可以体现当下侗族文学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学,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比肩。”《而黎明将至》在国内文艺界深受好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曾这么评价。
对人性和世界的思考和探讨
在叙述方式上,《而黎明将至》大部分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剧情,“《而黎明将至》最大的特点就是探讨人性,这样的叙述方式贴近人物的内心,也是主人公最直接的表达。”杨仕芳说。
“人在绝望的环境中所展现的人性是最为真实的,只有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才能把人性逼出来。”在《而黎明将至》小说集里,整体故事的基调非常悲苦,在情节的构思上让人背脊发凉,但这些故事往往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其中,《和影子赛跑的人》的原型,就是杨仕芳在去往湖南的一趟绿皮车上听到一个乡村年轻女教师遭到施暴的故事,但在小说里是故事写到最后,面对各种的困境却是比现实更残酷。“这样的故事无法给人更好的和更加现实的结果,最后用开放式的结局让大家共同探讨。”
在同名小说《而黎明将至》中,两个少年因为一个恶作剧,由此改变了一家人和自身的命运,他们在恐惧与忏悔中苦苦追寻。
“我们的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对于经历过苦难的民族,内心不论再痛苦都能承受。对于小说里两个少年身上背负的罪恶感如何得到宽恕?他们其实也正等待着一个黎明将至。”杨仕芳在小说里所描写的人的命运不可控制,它跟环境有关,无法改变,但人在这种环境中最终走向哪里?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哲学思考。
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和积累
杨仕芳认为,现阶段的创作,有很多时候容易有意识地带有功利性,比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要难于避免。但是作为创作者需要更多的是从生活中发现闪光点,这是最重要的基点。艺术创造一定从生活中来,可以一瞬间突破生活,再高于生活。
目前杨仕芳正在创作以柳州历史为背景的小说,讲述的是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一对惺惺相惜的恋人终不能在一起的故事。
以工业文化相结合去创作,讲述大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命体验。
“但是现阶段创作过程中还是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用生命去体验柳州味道的柳州故事,毕竟没有经历过工人时代,于他来说,“有些吃紧”。
曾经有读者认为,他写的故事悲情太多,思想过于尖锐。但是在他的眼里,小说也是他对世界的思考,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所以他一直坚持着,希望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驾驭 。
杨仕芳的创作受到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他初中毕业进入师范学校读书,有一次在新华书店读到《简·爱》,才恍然发现课本以外的世界何其精彩。他是花了4个星期的课余时间到书店站着看完此书的。由此打开了他的阅读世界。从世界名著开始汲取养分,他看到了爱情故事、看到了优秀悬疑故事、看到了缤纷多彩的人生,从内容读到风格,从故事衍生到哲学、人生……他什么书都读,然后就进入了创作。
从2007年发表短篇小说《杨浦十六岁》开始,杨仕芳一发不可收拾,十多年的作品记载着他的生命轨迹,丰盈了他的青春岁月,也成就了今天他的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本报记者周枳伽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永恒的追求 不老的精神 当年参加枝柳铁路大会战的老民兵们重回旧地回忆激情难忘的岁月
行军中的民兵队伍(资料照片)。人工打炮眼(资料照片)。书写历史(资料照片)。女民兵打隧道(资料照片)。2019年5月18日,贺县民兵团老...
三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