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的领导现场参观三江稻渔综合种养现场。
“稻花披彩舞风笑,鱼体镶金戏水欢。产业扶贫结硕果,农渔文化谱新篇。”7月28日,2019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在广西三江举办,来自全国各有关省区的1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以座谈会和实地参观等形式,共同体验和品味千年侗寨古老而神秘的稻渔文化,出席会议的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对三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近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在水上做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通过茶叶、油茶中长期的产业来确保群众有中长期持续稳定收入,通过‘短平快’的稻渔产业来实现群众当年投产、当年增收,茶叶、油茶、稻渔综合种养等主导产业贫困户覆盖率达96.5%以上。”三江县委书记邝驱介绍。
三江一直有稻田养鱼的传统。2014年起,三江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亩,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使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对全县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进行技术升级创新。目前,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5万亩,累计完成田基硬化改造3.8万亩,建成稻田鱼坑1.8万个,稻渔产业覆盖70%以上的贫困户,贫困人口每人每年稻渔增收1000元,2016年获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定义为稻田综合种养“广西三江模式”,2017年三江稻田鲤鱼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成绩来之不易,近年来,三江坚持“五指并拢,握指成拳”,在创新模式、产业联动、品牌打造、市场销售和政策扶持等五个方面下足功夫、做足功课,稻渔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在“创新模式”上力求突破。三江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在田间开挖鱼坑、鱼沟,形成了“坑沟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同时依托“广西稻田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先进技术,实行多品种立体开发模式,“稻”主推再生季强、品质好的野香优3号和中浙优1号;“渔”以放养本地鲤鱼为主,部分稻田试验性混养罗非鱼、鳖、泥鳅、田螺等,打造了“田中有稻、水里有鱼、水底有螺、泥中有鳅、坑上有瓜果”的立体开发样板,创立了“优质稻+再生稻+鱼+瓜果”的“三江模式”。程村乡大树村积极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500亩,实行“优质稻+再生稻+瓜菜+三江鲤鱼(罗非鱼、长丰鲫)”“优质稻+再生稻+瓜果+鳖”两种模式,基地平均每亩产量为优质稻545公斤、再生稻300公斤、稻田鲤鱼55公斤,平均每亩利润4000多元。“广西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县院士工作基地”“国家标准化稻田养鱼示范区项目”先后落户该村。
在“产业联动”上谋求实效。结合“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有机联动“稻渔综合种养+民族风情旅游”产业,以稻鱼节、侗族多耶节等众多节日为契机,大力发展以“赏田鱼、抓田鱼、烤田鱼、品田鱼”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良口乡和里村以种植太空莲、养殖禾花鱼为基础,结合侗族民俗文化、夜郎文化,打出一套“稻+鱼+藕+旅游”的文旅融合“组合拳”,每年吸引10多万名游客前来观光。
在“品牌打造”上下足功夫。采取统一播种、统一移栽、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了“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的互利共生效应。三江稻田鲤鱼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检测报告显示,硒元素含量0.207~0.628毫克/公斤,符合富硒农产品要求。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因绿色健康、味道鲜美而广受大众欢迎,市场销售量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持续扩大。
在“市场销售”上多管齐下。三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启动“结对一个贫困村,健康食材伴一生”销售模式,将贫困村的稻鱼、鱼稻等生态健康食材销往帮扶单位。采取“合作社+订单+农户”的方式,组织成立村级种养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群众增收。紧抓贵广高铁、三柳高速、桂三高速、“柳州三江号”动车相继开通的有利契机,组织参加各级农博会、绿色食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等平台,推动稻鱼、鱼稻等生态健康食材“飞入城市白领家”。
在“政策扶持”上精准发力。2014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山渔稻生态种养核心示范区建设规划》《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山渔稻生态种养核心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高位推进种稻养鱼“3721工程”,群众积极性有效提高,稻渔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本报通讯员龚普康
李迪 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7月17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友村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新米节,当地群众身着民族盛装,以传统祭祀、侗族大歌、多耶、百家宴...
三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