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江讯(记者/陈静)11月1日,记者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部门了解到,该县结合人多地少的实际,明确了“两茶一木,种稻养鱼”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把稻田综合种养作为脱贫攻坚的产业进行重点打造扶持。
2014年以来,该县共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稻田硬化工程,为提高稻田保水保肥能力提供重要保障。同时,种植再生稻每亩补助200-500元,养鱼每亩补助200-250元,建设标准化鱼坑每个一次性补助800-1000元。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有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经营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活动,年加工鲜鱼产品1500多吨,收购和加工再生稻2000多吨,县财政每年安排收购再生稻补贴200多万元。以创建县级、市级、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为目标,建立县、乡示范基地4500亩左右,辐射带动面上发展7万多亩,产业覆盖贫困户1万多户。重点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指导,集成水稻“水汽平衡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配套实施再生稻施放促芽肥、看芽留桩等栽培技术,形成“优质稻+再生稻+渔”技术规程。结合举办“稻鱼节”“多耶节”等传统民族文化节日让游客参与钓鱼,下田捉鱼、烤鱼、品鱼等活动,体验侗乡稻鱼农耕文化乐趣,既丰富了旅游内涵,又拉长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2017年1月“三江稻田鲤鱼”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目前,全县每年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7.5万亩左右,推广“优质稻+再生稻+渔”模式1.8万多亩。测产验收数据显示,头季稻平均亩产干谷500公斤以上,鲜鱼平均亩产50公斤左右,再生稻平均亩产干谷25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400公斤,平均亩增收3000-4000元,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效、一季多收、一业多益”的良好效果。
新闻推荐
9月27日,笔者跟随着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八协村第一书记邵滨的足迹,探访其为村民忙碌的故事。【故事一】上午9时20分,窗外下...
三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