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半分田”上做好增效增收文章,从2014年开始,三江侗族自治县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稻田养鱼7万亩,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项目实施后农户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经过几年的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成为百里侗乡部分贫困群众脱贫“新亮点”。
初夏时节,走进三江县八江镇平善村,一块块平平整整、油油亮亮的秧田里,细小的禾苗密密地排在一起,鱼儿在禾苗间嬉戏。在村民杨先环的田间鱼坑里,杨先环正在捞鱼,准备卖给上门收购禾花鱼的莫老板。
今年46岁的杨先环原本是在广东做水泥工,2014年父亲身患重症,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他和爱人带着3岁的女儿回家照顾父亲。为了给父亲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成为贫困户。
当时杨先环一边照顾父亲,一边耕作家里仅有的1.5亩农田,还在田间放养一些鲤鱼。有时还在村上打些临时工,勉强过日子。2016年,杨先环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并将扶贫贷款投入龙头企业,当年就获得了4000多元的利息分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庭常年入不敷出的窘境。“2016年11月老父亲去世后,当时头上还戴着‘贫困帽\’,自己还有双手双脚能劳动,真不是滋味。”杨先环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
2017年初,杨先环参加县里组织的再生稻和稻田养鱼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当了解到再生稻和稻鱼有可观的发展前景,再加上自己这几年来一直在稻田里养鱼且有收入,培训完回家马上就照着干起来。他先把自家的1.5亩田基硬化,按照再生稻和稻田养鱼的标准进行了种养,还动员村上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与自己一起成立茗裕农业综合种养合作社,他还负责指导大家种植再生稻和稻田养鱼技术。在农闲时,他还主动去找农产品销售平台,解决农户销售问题,解决田地少收入低的问题。
杨先环不仅种稻养鱼,还购买了三头黄牛来养。2017年他通过卖鱼苗、卖长大的鱼、卖牛、产业奖补资金及扶贫贷款投入龙头企业分红,获得2.5万元的纯收入。合作社的其他7家贫困户去年也通过种稻养鱼这一项,户均增收了3000多元。
家中有了稳定的收入后,杨先环主动申请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通过勤奋劳动和发展适合自身的产业过上了好日子。
今年,茗裕农业综合种养合作社在杨先环的带领下,建立了近200亩再生稻养鱼示范基地,挖了87个标准鱼坑,合作社也由原来的8户,发展到现在的140户,其中有50户是贫困户。杨先环自己种稻养鱼也由原来的1.5亩,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到现在的4.5亩。平善村采用“超级稻+再生稻+鱼+螺+鸭”等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收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和稳粮增收”的产业扶贫喜人成效。
“有了扶贫的好政策,还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年,靠自己的勤劳脱贫了,高兴!”5月25日,在杨先环的家里,看到他脸上挂满了笑容,他是这样说,也正是这样做。
本报通讯员吴练勋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昨日下午,烈日炎炎,记者走访柳州市多个重点项目工地,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连日来,各大重点项目工地的工人们冒着高...
三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