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翠玲清洗糯米后准备浸泡潘翠玲(右)晾干刚制作好的灰水糍粑。▲过滤制作灰水▲蒸煮过程还需要不时浇灌灰水▲
蒸熟的糯米准备制作糍粑黏软粘连的米团就成了糍粑▲把米团捏成一小团晾干食用
○○记者 黎寒池
每遇良辰应有诗,雨天不改制粑期。说起打糍粑,大家都不陌生。每逢一些传统节假日,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村寨里,打糍粑还是常见的吸引游客的民俗活动。然而,在侗乡不少村寨,侗家人记忆中的糍粑不是白色的,而是黄色,带有一股浓浓的稻草香味。这就是“灰水糍粑”,侗家人不可或缺的时令美食。
时下正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晚稻备耕的时节,在侗乡不少村寨,有春耕时节吃灰水糍粑的习俗。4月11日晚,记者驱车来到三江县洋溪乡勇伟村,在榕江河边的一个侗寨里,感受不一样的灰水糍粑制作过程。
潘翠玲是勇伟村中寨屯里有名的制作灰水糍粑的手艺人。夜幕降临,在村口的田埂边,她点燃一捆稻草,充分燃烧后,收集稻草灰制作“灰水”。制作过程需要两三个小时,把草灰放在一个比较密集的过滤网内,慢慢浇上山泉水,然后再用小盘收集滴漏下来的灰水。
夜晚的侗寨异常寂静,潘翠玲把选好的糯米用清水洗净,而后放置木桶内,慢慢浇洒灰水。白色的糯米经过灰水浸泡,逐渐变成黄色。浸泡12小时左右,潘翠玲把泡好的糯米放进木甑蒸熟。接下来的打糍粑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打一回糍粑,需四五个人,分两组,轮流打。邻里或亲友,一般会约着互相帮忙。
潘翠玲说:“开始糯米是散的,要边打边擂,不能过于使劲,否则就把米带出来了。”就这么轮流捶打着,米粒慢慢融合,变得黏软粘连,成一个米团。打糍粑也很讲究火候,打得太狠了,吃的时候感觉不到米味,打得太粗,口感又糙,所以要恰到好处。米团粘连出老长的皮时,糍粑差不多就好了。
黏软的糍粑打好后,揉捏成团的糍粑经压制、摊晾而成,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炸烤煎煮。在侗乡许多村寨,侗家人喜欢把糍粑剪成一小块,放在油茶里,淡淡的稻草香和茶叶香味混合在一起,软香可口,在唇齿间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味道。
新闻推荐
4月11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秀村,市级劳模吴国安挑着本土茶叶树苗上山种植(见上图)。数十年来,吴国安坚持发扬劳模精神,一直走在领民脱贫致富最前沿。1986年起,他带领村民开荒造林,几年间穿坏近20...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