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侗绣课堂上,韦清花总是耐心地从穿针引线教起。
今报记者罗素玲文/图
当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接班人”担忧的时候,作为侗绣“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韦清花,却总是笑呵呵地说:“我一点也不担心!我的徒弟已有三四十人。”(详见本报2017年10月31日08版)
好性情才能更好传承文化
年过半百的韦清花,至今仍然生活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同乐村平溪屯,过着半耕半织的生活。
“侗绣本是侗族姑娘的看家本领,现在变成了世界文化,人人都爱学,怎么会断层、失传?”韦清花说,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12岁开始学绣花、绣嫁衣、绣荷包、绣枕巾;嫁人后,就跟着婆婆学绣童帽、童鞋、背带盖……
韦清花介绍,现年90岁的婆婆覃奶时清,2008年就获得三江县“十佳民间艺人”称号,比她和同为自治区级侗绣传人的嫂子杨甜更早出名,手艺也更精湛、更传奇。侗绣除了采用平绣、盘筋绣、锁绣、连环结子绣,最主要的方法是剪纸贴花绣。婆婆的绝活就是剪纸。
韦清花说婆婆的脾气相当好,这也是她现在带徒弟要认真学习的一个方面。她嫁过来已30余年,还从未见过婆婆生气,无论认识与不认识的人来讨教,老人都像教自己的女儿、媳妇一样耐心细致。韦清花说,她也问过婆婆,好耐心是怎样修成的?婆婆总是笑着说:“要把手艺不走样传承给后代,没有好性情怎么行?“
乡村中学开起侗绣课堂
韦清花说她的徒弟已有三四十人,实际上,她只计算了村里和亲戚家正式拜她为师的女孩(侗绣传女不传男)。算下来,她和婆婆、嫂子的徒弟,已有数百人。
2016年秋季开始,柳州市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韦清花所在的同乐乡,2012年开始将侗绣文化作为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同乐中学专门开设了侗绣课堂,由韦清花、杨甜及另一位侗乡传人负责教学,每周一堂课,坚持到现在。
两年多的正规课堂教学,为韦清花积累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她现在平均每个月都有3次以上受邀到柳州、南宁及区外大中小学校园讲座。现在,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当地和从南宁、广州、上海等地来的大中小学学生去她家里求教。这也是令她最欣慰的。她说,不怕因此耽误农活,就怕自己教不好。
搬珍品上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当地的学生,韦清花从不担心教不好,但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还是有些“拿不准”。因此,每次受城市学校邀请时,她会带去更多漂亮的成品、小挂件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而,那些看似简单的小挂件,都是白银镶嵌;一个手包,也要半月功夫。给孩子们上课时,往往摆满讲台,学生们见了都想摸一摸。
“的确,这些手工作品摸一摸、揉一揉都会有很大的损失。可是,他们没有见过好的,又怎么知道这真品的贵重?”韦清花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有几张出价数千元的绣品,就这样上课上坏了。
但韦清花觉得损失了几幅作品,还是值得。2011年以来,每年都有区内外的大学生到三江县研究侗绣,甚至请她做校外指导、做专题讲座,这些都是侗绣作品和侗族文化引来的。
韦清花说,她的3个女儿现在都在跟她认真学习侗绣。由于年轻人思想更开放,能将更多时代元素与传统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侗绣品质,“从而把传统文化继承得更完美、传播得更远。”
新闻推荐
○○通讯员黄秀娟晚报讯14日,从三江侗族自治县来柳州市区务工的潘先生拿回了自己遗失的钱包,并对民警连连道谢。11月5日14时许,热心市民彭先生在红锋路一银行ATM机处捡到一张银行卡和现金。经民警多...
三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