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队的队员们正在练习。
今报记者赵本高 文/图
旋律优美的侗族大歌深受人们喜爱,还入围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侗族地区,除了熟悉侗语的当地人,外人一般很难学会。而在柳州市民族高中,却有一支数十人的侗族大歌合唱队,其中的成员绝大部分并非来自侗族地区。这些学生又是如何与侗族大歌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练习用“外星语”唱歌
练习唱歌,前提得学会念歌词,学唱侗族大歌也不例外。因此,加入合唱队后,队员们首先面临的就是学讲侗语,学会用侗语喝歌。
“最难的就是学讲侗语,因为它的发音太怪了。”来自高一年级的队员彭旭毅说。对于他的这个观点,不少队员都连连点头称是。
为了更快地掌握侗语的发音,许多队员使出了刚开始学英语时的“绝招”,就是把老师教授的发音用汉字标注出来,一旦忘记了,还能通过标注帮助回忆。
不过很多侗语的发音是非常独特的,无法找到合适的汉字来对应。因此,要想更快的地掌握侗语歌词,多说、多练仍然是惟一的办法。
一名女队员告诉记者,老师开始教授侗语歌词的那段时期,她一有空就在宿舍里念,甚至连洗澡时都在用侗语自言自语。
同宿舍的室友觉得奇怪,便问她到底在说什么。当获知这些奇特的发音就是侗语后,室友大笑:“你们就要用这样的‘外星语\’唱歌啊。”
歌声中感受民族风情
民族高中的侗族大歌合唱队是本学期初成立的,当时各个班级报名参加的学生超过百人。该校社团指导老师王帆说,合唱队的火爆程度超乎了她的想象,“我以为侗族大歌难懂、难唱,报名的人不会太多,没想到学生特别踊跃”。
学生们是被什么吸引了呢?合唱队队长李畅家住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但此前她对侗族大歌没有多少了解。“我不会讲侗语,也不会唱侗歌,但在县里的一些活动上听过侗族大歌,觉得特别好听。”因此,当学校组建合唱队时,李畅很快被吸引了。
彭旭毅是湖北武汉人,跟随父母来到柳州上学,此前他对侗族大歌更是缺乏了解,“我听说侗族地区风景特别美,民风特别纯,而侗族大歌唱的就是这些东西,因此好想学会”。
而今,彭旭毅实现了在歌声里感受侗族风土人情的愿望。“比如唱《对酒歌》时,我仿佛就置身鼓楼内,正在载歌载舞欢迎外地的客人,现场的气氛异常热烈。”《对酒歌》是他最喜欢的侗族大歌歌曲之一。
彭旭毅说,跟着老师学唱侗族大歌,让他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多的了解,但越了解越不满足,今后肯定要找机会去实地看一看。
“非遗”传人倾情授歌
合唱队的队员们能够学习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还得特别感谢三江县梅林中学的石彦辉老师。从合唱队成立开始,石每个周末都要坐两个小时的动车,从三江赶到柳州市区,指导队员们练习。
石彦辉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人之一,他指导的节目曾获得过多项比赛大奖;他还主编了侗族大歌音乐教材,目前正在被三江全县的学校使用。
多年来,石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挖掘、推广侗族大歌上。不过,指导众多从未到过侗族地区的年轻学生练习侗族大歌,对他来说依然是一次新的挑战。
石告诉记者,侗族大歌唱的就是侗族人民的生活,包括山山水水、鸟鸣蝉叫、民俗节庆等,是一种原生态的表演方式,学生们没有类似的生活历练,就很难唱出歌中的韵味和内涵。为此,石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一遍遍地讲解、模仿,帮助学生们想象侗乡的一切。
每周奔波百里异常辛苦,不过看到这些年轻学生对侗族大歌如此感兴趣,石更多的是欣慰;他最大的愿望是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到元旦前后,自己的队伍能够登上舞台,为观众带去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
“队伍登台传唱侗族大歌之时,就是我最有成就的时刻。”石说。
新闻推荐
吴虹飞在坐夜酒馆演唱自己乐队的曲目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吴虹飞在坐夜酒馆演唱侗族大歌现场签名售书今报见习记者刘思艺/文今报记者卿要林/图吴虹飞,侗族,家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先后获清华大学环...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