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朱明先正在搭建花炮台的骨架。今报通讯员龚普康 摄
今报记者辜丽娜 通讯员龚普康
师傅教徒弟手艺,徒弟不交学费就罢了,还反过来和师傅谈条件:每天补贴150元,才来学。
这等怪事,被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的七旬老匠人朱明先给碰到了。
作为柳州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侗族花炮节),朱明先最擅长的就是制作花炮台。“三月三”抢花炮,是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花炮台,相当于花炮节的“奖杯”,是获胜者荣誉的象征。
然而,这位技艺非凡的民间老工匠,现在却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难题:一身技艺无人传。这个难题,并不只他一位“非遗”传承人遭遇到。
“奖杯”具匠心
4月12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富禄乡富禄村,朱明先光头宽面,一脸络腮胡,见到客人笑声爽朗。
这位精神抖擞的老人已70多岁,却还在从事一门复杂的手艺——制作花炮台。
在富禄当地人眼中,花炮台是吉祥物,制作完工后抬到庙里安放,抢花炮的那一天,才把它从庙里“请”出来,抬到会场上。
如此重要的一尊“奖杯”,制作过程绝非一般。
采访当天,朱明先正在为三座花炮台装裱彩纸。花炮台的骨架,由木板、方条、竹片搭建;底座是三层木构架空层。朱明先说,这样的结构即稳当又大气。三座别致的花炮台,分别做成拱门凉亭、鼓楼、老庙三种造型。
三座花炮台虽不足半人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拿老庙造型的花炮台来说,“庙前”不仅有庭院、围栏、步梯,庙顶还有回廊、阁楼、穹顶,大气恢弘又不失细节。而装点后的花炮台,其精妙的做工更让人惊叹。
在去年抢得头炮的村民杨稳家中,记者见到了精制完工的花炮台:底座牡丹开得正艳,金鱼池中畅游;炮台四周环绕着栩栩如生的鲜花;在门廊上,缠绕着蛟龙和飞凤,而两只彩蝶正停驻在屋顶上。
朱明先说,自己做花炮台坚持纯手工。例如,围绕在花炮台旁的花,是他用皱纹纸一朵一朵折成的。停驻在屋顶的金翅蝴蝶,先用硬纸板剪出蝴蝶的形状,再上色,然后一点点的把金片粘上去。为了营造屋顶的立体感,朱明先想到用一种中空的柱形草药通草来做瓦片。总的来讲,做成一个花炮台,至少得掌握木工、剪纸、折纸、图画等四道工艺。
与花炮结缘
朱明先其实是三十多岁才接触花炮台的。
1978年,富禄“三月三”抢花炮在“文革”后第一次恢复,朱明先抢得了头炮。他对捧回家的花炮台产生了兴趣,自己尝试学做,并不断创新。
1982年,“抢花炮”运动列入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当年那樽花炮台,就由朱明先专门制作。
朱明先说,最早的花炮台造型很简单,经过多年不断演变,现在的花炮台主要以庙宇建筑和古代宫廷建筑为蓝本。
花炮台的制作,每年都有不同。今年,他以鼓楼、老庙及拱门凉亭为制作原型,其中鼓楼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拱门凉亭则是不少村寨不能缺少的建筑,老庙是为纪念富禄以前的三王庙。
根据《富禄苗族乡志》,在三江县境内,举办花炮节的有10余处,其中以富禄“三月三”花炮节名气较大。
相传清光绪年间,富禄初具城镇规模,开发此地的粤、桂、湘、黔、闽五省士绅商要,为繁荣集市贸易,增进民族往来,以纪念“三王神”为名,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赶庙会”抢花炮。
抢花炮的地点,最初设在三王庙周边。1928年,三王庙改建为富禄小学,抢花炮活动于是移至河滩上一直至今。
“抢花炮”是一项民间体育运动,由各乡镇、村寨的青年自行组成,每队10至20人。
花炮用特制铁环做成,以铁炮座充火药供冲力。当抢花炮开始时,铁炮把铁环冲上高空,快落地时,各队运动健儿蜂拥而上,奋勇抢夺。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头炮寓意“福禄寿喜”,二炮寓意“升官发财”,三炮寓意“人丁兴旺”。获炮队将获得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炮台”及物品奖金等作为奖励。
至今,富禄“三月三”花炮节已举办了130多届。
后继找徒难
朱明先有一儿一女,都已30多岁,不过都不会做花炮台。“叫他们学,他们说不学,学这个干嘛?”
如今,朱明先的儿子跟多数年轻人一样,远在广东打工,做花炮台的,仍然是年迈的朱明先和他老伴。
朱明先也想过招徒传艺,他曾相中一位年轻人,可对方回复他:“你每天给我150块,我就来跟你学。”
朱明先说,自己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每年的活动经费不过1000元。而制作花炮台,算上所有的木料、颜料、油漆费用,一个花炮台的成本就要300元左右,活动经费刚够开支。
制作花炮台,费时费力。他做了那么多年,制作一个也要13天。按照那位年轻人的要求,就算他非常有悟性,13天就能出师,也要倒贴他近2000元“学费”,才可能把手艺传下去。朱明先十分为难。
朱明先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事故,被削掉了右手的中指和无名指。如今年事渐高,一只耳朵听力也越来越差,别人问问题,他几乎要听两遍才能听清楚。对他来说,找到一个传承手艺的徒弟,迫在眉睫。
采访当天,朱明先家门口来了不少年轻人,记者问他们愿不愿学做花炮台,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愿。“自己的仔都不愿学,更何况别的年轻人。”谈起技艺传承的问题,朱明先直摇头。
三江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下简称三江县文体新广局)副局长吴美莲举了个例子,一次市里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三江的代表没到之前,培训班因为人数少,几乎开不了班。三江虽然项目众多,但在去年底该县举办的“非遗”传承人座谈会上,大部分“非遗”传承人都表示找徒弟难,“就连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覃奶号,哪怕是自己倒贴油茶钱,年轻人去她那里学唱侗族大歌的热情也不高。”吴美莲说。
传承在行动
三江县图书馆馆长、曾在县文体新广局文化产业办公室任职的杨通杰介绍,据相关文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的活动经费是一万元,自治区级是每年2000元,市级是每年1000元。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出去打工,一年收入万元并不难,这种传统工艺难以激发年轻人的兴趣。
吴美莲说,时代变迁对“非遗”传承也有冲击。例如,现在不少村寨都已盖起水泥砖房,这对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也有影响;另外,很多“非遗”项目需要长时间钻研,例如侗族医药等,研习传承需费心力。
据三江县普查:该县目前具备“侗族木构”木匠师资格的有1266人,其中60岁以上的占51.3%;侗族大歌歌师、歌手168人中,60岁以上的占63.7%;侗戏师52人中,60岁以上的占70.2%。
为了“非遗”的传承,三江县制定了多种方案,如把民族文化引进学校课堂。先后在梅林中学、梅林小学、富禄中心小学、三江中学、民族实验学校等做试点,聘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光祖、覃奶号歌师和民间艺人到学校上课和辅导。目前,全县共有26所学校开展了各类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参与学生5600多人。
同时,由代表性传承人自行办班主讲,带徒实践。目前国家级传承人吴光祖举办侗族培训班传授学员360多人,带徒18人,收集整理侗族大歌50余首;覃奶号带徒20多名,办班11期200多人;杨似玉木匠大师带徒261人,在区内外承建重大木构建筑工程达19项。还在程阳八寨建立“柳州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在梅林、良口、富禄、同乐等乡村建立“侗族大歌、侗戏、侗族花炮、侗族刺绣”等八大传承基地和一个生态文化保护区。
今年,三江县还将组织“非遗”传承大行动,举办相关培训班,提升传承人专业素养,组织“非遗”项目参加柳州市“三月三”展示活动等,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培养和发现传承人。1
新闻推荐
赖远程夫妻搭档打造小店在柳州的许多展会上,你都可以看到一个显得尤为另类的品牌:土豪金茶业。在上周的窑埠婚博会上,记者再次见到了这家展商,在众多光鲜亮丽的婚庆展商中,这家现场炒茶的茶商显得是如...
三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