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斗小学的孩子们在观看航模表演。今报通讯员张敏 摄
昨日,记者从柳州市科技馆获悉,柳州不少青少年获得了全国全区的科技创新奖项,科技馆准备将他们的作品搜罗到一起,带到基层去展出,甚至是将这些作品的作者也带到现场,通过交流同龄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其他孩子带来新的眼界和思维模式。据了解,2014全年,柳州科技馆科技下基层、进校园活动已开展22次,覆盖人群达2万多人次。
新科技进村庄
“哇,真神奇!”2014年10月29日,一阵阵欢声笑语从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的归斗苗族村传出,在这里,广西首个球幕电影翻过崎岖的山路,给归斗小学的孩子们送来科技之光。这是柳州科技馆“科普进校园”的一部分,该活动举办多年,近两年先后举办50多场。除市区范围,科技馆走遍了柳州六县,而不断创新的科普“菜单”,更是为农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科技之窗。
“当我们走的时候,村里的老乡还不停对我们说,下次还要来,让孩子们多开开眼界。”回忆起10月份那一次走进三江县的村寨,科技馆工作人员廖伟丽仍印象深刻。那一天,她和同事穿起了当地的民族服装,为归斗小学的孩子们表演了“拉大泡泡”“大象鼻子”和“变色饮料”等几个科普剧,“每次试验品产生反应时,围观的学生就一片欢呼,他们虽然有些拘谨,但是却看得很专注。”
科技馆10月份的这一次“科普进校园”去到的是三江县良口乡和洋溪乡的3个村子,其中归斗村是苗族村,而产口村和洋溪村则是侗族村,在这里生活着侗苗瑶等各族群众。其中,归斗村是3个村中最为偏远的一个,从公路拐入还要走将近8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科技馆的大巴,我们不敢让他们开上来,而是用五菱‘高顶棚\’分两批把人和物接上来。”三江县科协党组书记龙林秀如是说,而归斗村就在半山腰,村小教学楼和村民住的木楼则依山而建。
“村里的大人孩子,全都穿上了民族服装相迎,那场面就好像过节一样。”柳州科技馆馆长赖玉杰介绍,那一次科普进校园,广西首个球幕电影为侗乡苗寨的孩子和村民放映了100多场,尽管放映的是科普片,但每次放映门口都排起了长龙。而城里孩子们爱玩的体感游戏“切水果”,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村里的孩子们也很快进入角色,同时还有充满声、光、电、磁等知识的数十件科普展品,如对着镜像描绘实物的“画五星”,两面相向镜子来回反射的“窥视无穷”都引来了孩子们的关注。
创新科普方式
“三江一些偏远的村小,目前科普教育水平仍比较落后。”龙林秀介绍,就以科技馆此次走进的3个村小来说,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停留在课本上。学校里既没有专门的科技老师,也几乎没有各种科技教具,而此次科技馆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可以说是这3个村小首次迎来如此有“含金量”的一次科普服务。
赖玉杰介绍,广西各地市其实都有“科普下基层、进校园”活动,一般来说,科普下基层的科普展品为中国科协定制的标准展品,但是这几年来,柳州的科普下基层却不断有新鲜玩意,比如能变魔术的科普剧、航模表演,到后来的机器人表演、3D体感游戏以及最新的球幕影院等,这些都是柳州科技馆自行策划或自行制作的。而这种在标准“菜单”上自己“加菜”的方式,在整个广西科协系统都是走得比较前。
而为了丰富下基层的科普内容,科技馆还建立起一支“编外“队伍,这支科普服务者队伍,有的来自农业、卫生、安全等系统内的单位工作人员,有的则是民间的航模及科技爱好者,他们长期与科技馆一起进村小、进社区、赶集市,将科技知识带到人们身边。
“今年,我们计划展开人文科技的创新活动。”赖玉杰说,柳州科技人才辈出,不少青少年获得了全国全区的科技创新奖项,或者他们的发明成果在各种发明创造展上亮相。如今,科技馆准备将他们的作品搜罗到一起,带到基层去展出,甚至是将这些作品的作者也带到现场,通过交流同龄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其他孩子带来新的眼界和思维模式。1
今报记者辜丽娜 通讯员赖欢欢
新闻推荐
艳阳陪伴柳州市民度过了一个炎热的清明假期之后,就要被“冷藏”起来了。一股强冷空气已经进入柳州境内,在未来一周内,将给柳州带来降温降雨天气。这个清明小长假,柳州市民最大的感受应该是:“热!”一度...
三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