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精神原子弹,把精神、思想的力量比拟成具有“原子弹”一般的威力。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柳州市注重把法治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廉政文化、行业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环保文化等有机融合,借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开辟法治新天地。注重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的事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法治文艺活动,让参与者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法治熏陶,培育起公民的法治理念、法治心理、法治习惯,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法治精神支撑。
◆精心打造柳州法治文化品牌。
2004年起,每三年定期举办举办一届“龙城普法”法治文艺、书法、摄影比赛。创新法治文化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每年投入超过30万元穿 插举办“法治电影进千村”“我为龙城普法添光彩”法制演讲比赛、“法治文艺村村行”“法治主题巡回讲座”,开通广西首个由普法机构主办的专业普法网站—— 龙城普法网,搭建网络普法平台。2012年举办首届柳州市法治文化节,今年举办“法治文化宣传年”“法治柳州建设推进年”主题活动,全面夯实柳州市法治文化基础、让法治理念透过文化深入人心。
◆占领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在《柳州日报》开辟“龙城普法”专版,报道法治工作动态和经验做法。《柳州晚报》“律师说法”“帮打听”,用百姓的事说法,针对百姓的疑惑进行法律解答。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设了法制栏目《警视风云》 《法庭内外》《摆古》《柳话法治课堂》等16个。
各县传媒平台的法治栏目,乡镇设立的广播站、农村广播网、农村党员教育网。这都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 “法治文化大餐”。
◆走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之路。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柳州市注重立足区域实际,充分发掘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热情创作民间法治文艺,比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多耶普法、侗族大歌普法,柳城县的“百村百戏,百案百例”,柳江县的普法山歌,市区的“江滨歌台”、鱼峰山的“刘三姐歌会”、箭盘山的“歌亭”,都已成为群众接受法治教育的生动课堂。
◆注重青少年法治精神培育。通过开展“每日一法”宣读活动、“法治班会课比赛”“法治辩论赛”“法治讲座”“法治书法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培养法治理念;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法治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强化日常法治知识的渗透,营造学法用法环境。
◆构筑“流动法治教育课堂”。在 主要街道人流密集的地方建法制宣传橱窗、推介法律历史名人、法言法语法条展示,在市中心休闲公园建法治长廊,在学校建法治宣传节,在军营建法治文化俱乐部……这些都成为柳州繁华都市的景观,是流动的法治宣传课堂,更是柳州市一道亮丽的法治文化品牌。
不仅如此,柳州法治文化辐射到群众生活的每个细节和片断。在各交通道口、闹市中心、居民小区的广告牌、电子屏幕、滚动灯箱、宣传橱窗、超市购物袋、行业对账单等都成为法治文化传播的生动载体。公交移动网络、法治动漫、手机短信等新型媒介也加入到法治文化传播的阵营中来。柳州法治文化已呈现“广播中有声、电视中有影、舞台上有戏、社会上有行(形)、报刊上有文”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格局。法治文化成为社会管理的“润滑剂”,在各个层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推动柳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新闻推荐
群众是“美丽柳州·清洁家园”的活动主体,这是干群的共识,也是群众的行动。“为了我们自己过得更好,‘清洁乡村\’是我们自己的事。对这样的活动,我们支持、欢迎和感谢!”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高...
三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