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离开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日子变好了!”近日,拥有“洗脚上田”新身份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双龙沟景区梦呜苗寨村民潘校荣开心地对记者说。已年过半百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带着自己的房子搬出深山,举家住进县城边上的双龙沟景区。
谈起过去潘校荣记忆犹新:他老家在桂黔交界的杆洞乡锦洞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村民靠外出务工为生,他要照顾老人只能在家种田种地,一年到头没什么收入。“人多地少,出街买包盐都不容易。”潘校荣打趣地说。
今年春节后,按照县里扶贫安排,潘校荣和村里10多名村民,连人带房一起搬到了景区,拆解再复原重建的吊脚楼成了游客体验生态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和爱人余妹芝分别在景区有了稳定工作,每个月工资约有5000元。
村民韦妹花也在梦呜苗寨开启了新生活。周末,她悠闲地在自家吊脚楼阳台上看了一场民俗表演。“搬家后,摆设不变,住得还特别习惯!”韦妹花笑着说。韦妹花以前靠种田维持生活,现搬来景区做维护“微田园”工作,干的活是一样的,但收入大不相同,她不仅每月能拿到2000元的工资,还有休息日。如今,全国各地游客慕名来到苗寨,韦妹花比以前更忙碌,内心却更踏实。
潘校荣、韦妹花是融水县依靠旅游项目帮助易地搬迁贫困户走上致富路的缩影。梦呜苗寨是该县双龙沟景区打造的一个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园区,贫困户在这里不仅可以保留原有生产生活方式,还可以在景区从事各类工作,或通过制作销售民族工艺品、为游客表演民族歌舞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收入。目前,已入住14户42名从山区搬来的建档立卡苗族贫困群众,未来还将计划引入100户到景区生活工作。
9月20日,全国报业大调研成果高峰论坛暨百家媒体社长总编看柳州活动走进融水县,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社长、总编辑在梦呜苗寨也体验了一把苗族风情。看芦笙制作、苗绣编制、银饰加工;体验田间劳作、芦笙吹奏、手工制银……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容让吉林省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茁十分感慨:“旅游+扶贫成果显著,农民钱袋子鼓了,当地旅游的形态也丰富了。”
融水县用旅游扶贫互促的融水模式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双龙沟景区通过林地承包、土地入股等方式与当地村集体和村民合作,开发了观光、休闲、康养等多种旅游产业,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60万人次,并与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脱贫三个工程紧密结合,逐步拉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双龙沟景区带动县城北环方圆2公里9家农家乐发展,形成生机勃勃乡村旅游产业新片区;龙女沟景区带动周边荣地村等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环县城旅游以及元宝山旅游示范带逐步形成。
本报见习记者 覃珩
通讯员覃天阳韦鼎标
新闻推荐
融媒时代历练“四力”的一次生动实践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创作记
扫一扫,浏览获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本报记者宋春风黄俪郑柳芩梁雨芃今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首设媒体融合奖项。广西...
融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水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