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华正使用电脑上网与客户谈生意。 图由受访者提供
那些能成为行家里手的人,通常都有很多优点,其中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拥有坚强的意志。今日本报推评的两位公民榜样,就是这样的典范。
◎“无手硬汉”李华
今报记者毛秋燕
当手机、电脑在融安县浮石镇还是新潮用品的时候,没有双手的李华却是在当地最早使用的农民。他早早就利用这些电子产品做起了生意。如今的他在镇上创办了桑蚕公司、农机销售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为此,当今报开评公民榜样时,柳州市残联合特别推荐了李华,他的生意经无论对于残疾人还是正常人都很有启示。
在困境中把握商机
在很多人眼中,3岁就失去双手的李华头脑精明,他总是能把握住一次次商机,对于李华来说,他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辛苦挣来的。
三岁时,李华不慎触到高压电,因此失去了双手。没有手还有脚,从小他就学会了用脚来做事。1985年初中毕业刚踏入社会的李华,考虑得最多的就是自已残缺之身如何立足社会、谋求生活的问题。为此,他曾几次尝试发展种养业,可惜都没有什么收获。
1996年的夏天,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一夜之间摧毁了浮石镇隘口村,李华家的房舍也随之荡然无存。洪灾发生后,精明的李华瞅准了全村暂时没有商店这一商机,抢先在村上开办了第一家经营果蔬、食用品和日用品的经销店,生意火爆。
1997年,他饲养生猪40多头。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李华有了4万多元积蓄,成为他今后的创业资金。
看着镇上不少农户都做起了桑蚕生意,但是销路打不开,李华自己则抽身为村民的蚕茧找销路,当起了蚕茧经纪人。他只身前往宜州、罗城、永福等地的收购站,为村民推销新鲜蚕茧。销路一下子打开了,村民的蚕茧卖出了好价钱,他就在村里投资开办了首家蚕茧收购站。
但是生意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底,蚕茧价格一度跌至谷底,许多收购商都不敢出手。李华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大量筹资收购蚕茧。许多农户主动送货上门,不到一个星期,收购站的蚕茧就堆到了天花板上。合伙人看着十分着急,李华却气定神闲。
他利用电脑将销路推向全国,很快,订购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其中有农户也有商家。不出两个月,收购的蚕茧销售一空,利润虽比往年少,由于量大,李华还是赚了一笔。
挣的都是辛苦钱
听李华讲述自己的生意经,让人不免感觉,李华是一个天生对生意敏感,处处都能发现商机的人。但是李华却说,其中的辛苦只有他和妻子知道。
当年做桑蚕生意时,工人早早就下班了,看到堆积成山的桑蚕,他就用脚一点点装到筐里,每天干到凌晨1点多钟才睡,早上5点多钟他就起床继续干活。
为了打开桑蚕的销路,李华曾只身前往全区等地收购站推销新鲜蚕茧、联系老板、及时收购、检验和送货。看到是没有双手的残疾人,很多老板最初都有些怀疑他的能力,不太愿意和他做生意,但是拗不过李华的一次次登门造访,终于敲开了生意的大门。最后老板们发现,这个残疾人做事做人都很实诚,渐渐的,大家成了朋友。
李华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又做起了农机以及二手农机的生意,是镇上小有名气的生意人。但是他力求完美,以往写单签字都是用脚来写,看到大家异样的眼光,他也感觉有些不太雅观,于是,他又开始练习用嘴咬着钢笔,一笔一划的写下自己的名字。
说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李华说,很多人都在想着自己要干什么。对于他来说,就是一边干一边想,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不行动就没有成功的机会。最初他提出做生意时,很多人都嗤之以鼻,他想借100元钱都难,随着他生意越做越大,看到他脚踏实地的做事,大家就自愿伸手相助了。
新闻推荐
今报融安讯(记者黄远来)12月13日晚,融安县大坡乡敬老院发生一起惨案:该乡政府民政办公室的一名韦姓干部到敬老院协调纠纷时,被敬老院中的一名老人捅死。据当地群众黄先生介绍,事发当晚,敬老院的肖某因为...
融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