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述强在讲授“散文的立场”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作家何述强用桂柳话慷慨地朗诵了《凤凰台》作为开场,开始了他的授课。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他年少时饱受口吃的困扰。
上月19日,在柳州市第五届作家培训班上,记者第一次见到了何述强。一双悲悯气质的眼睛,随意的“空气刘海”,具有古朴气质的蓝色长衫,让人想起从石缝中倔强而出、迎风而立的小草。何述强授课的主题是“散文的立场”,但他的讲课内容却不局限于散文。“在散文中,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我们可以在思考的同时加入音乐的韵律……”整节课下来,何述强已经朗诵了数首诗,授课流畅生动,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
诗化的语言,古典的神韵,飘零的历史痛惑……翻开何述强的作品,那种少有的厚重和悲壮总能从字里行间冒出来,可看到他本人,才发现他是接地气、微笑待人的大男孩。
人的所有行为,背后都有支撑的因素。出生在动荡的年代,母亲在怀他时差点早产,小时候口吃很厉害……有人说,或许是早年压抑经历让何述强的作品有着沉重悲凉的独特风格,也成为他的宝贵阅历。但抑郁的童年没有让何述强变得冷漠、自私,相反,他对人充满了关爱和热情,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他愿意竭尽所能与文学爱好者分享、交流。
然而就是这样的早期语言表达障碍,却对何述强的文学写作发挥了作用。“口吃这一缺陷让我沉默得像水缸一样静静地装水,如果水缸晃动太多,就无法装满水,无法接受宇宙的能量。也让我的语言有了一种特殊的节奏。”因为这种缺陷,何述强在写东西时无形中就会受到这种不顺畅的影响制造一些障碍,文章也达到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美学效果。
“读何述强的散文,我能看到一个孤独游走的身影,能嗅到一种古旧幽暗的气息,能听到从历史隧道和遥远的故乡传来的深邃的声音,也能感受到一声声执著的追问。”广西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刘铁群如是说。
从说话时吐字不清到能用桂柳话以极具情感的表现力朗诵、打动听众,不知何述强花了多少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当他用这一古老的西南方言给世人去朗诵、去解读古诗里的情感与精神时,听者是沉醉的。
“我原来读杜甫的诗歌读不懂,因为有些诗歌太深奥了,太深邃了。后来我用桂柳话大声朗读,就能进入他的诗歌世界。”上世纪90年代,他无意中发现桂柳话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特殊气质,以其朗诵能对诗歌的力量呈现有特殊的效果后,他开始为学生朗诵,为朋友朗诵,为自己朗诵。“何老师吟诵就像诗人用自己本土的语音表达诗词最本质的情怀。”他的学生梁文志从河池学院毕业多年,仍记得何述强在江边的幽暗屋子里朗诵时的情景。
“为什么您有口吃却喜欢朗诵?”面对记者的疑惑,何述强坦言,自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我觉得自己是一杯鸡尾酒,各种东西调和起来,造就了现在的我。”
面对荆棘丛生的尘世,何述强用内心的纯粹去观察、去体悟。他的写作是孤独的,朗诵却是热闹的。总之,无论是他的文字还是他的吟诵,一字一句中都饱含了感情、倾注了热爱。
何述强,仫佬族,罗城人。现任广西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散文学会会长、鲁迅文学院第九期高研班学员。先后在《民族文学》《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国内报刊发表散文作品,作品入选国内多种图书及高等学校文学教材。出版有城市传记《山梦为城》、民族文化随笔《凤兮仫佬》、散文集《隔岸灯火》等专著。
本报记者 蔡婉君
新闻推荐
记者张捷通讯员邓湖广晚报讯柳州风情港一家餐饮门面把雨水管当作排污管使用,导致附近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每天污水横流,物业...
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