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邮票
今报记者岑炜鑫/文实习记者何俊涛/图
马鞍山和鱼峰山在柳州负有盛名,这一对地标是柳州旧时的名片,也是柳州人依山而居无数范本中较有故事的一对。从鱼峰山的刘三姐到马鞍山的铁拐李,两座山峰被柳州人赋予太多美好的遐想,也正是“南潭鱼跃”“天马腾空”承载了具象的柳州精神,这不是两座山峰,是柳州两个文化与精神的符号。
一对地标似情侣
柳江河市区河段南岸,巍峨的马鞍山和灵秀的鱼峰山一大一小,绿色的山体两相呼应,构成了市区山景永恒的地标。翻开不同时代的柳州市区照片,它俩出现的频率无疑是最高的。特别是一些老照片,很多时候专家通过辨认山峦的形状确认照片来自柳州。
在2012年发行的《民间传说——刘三姐》邮票中,让柳州人备感亲切的是第4枚《骑鲤升天》,三姐骑鲤的姿态与鱼峰公园内的雕塑神似,背景的马鞍山和鱼峰山一左一右,暗示了三姐升天的地点。这是新世纪以来柳州元素首次出现在邮票上。
马鞍山和鱼峰山的关系,更像一对恋人,鱼峰依偎着马鞍,各自独立,又绿荫相连。现在两座山峰已经划归为一个公园管辖,它们终究在一起了。曾有20年,两山是由缆车索道相连。
柳州最早的城区局限在城中半岛,向南视线所及离不开它们,它们也被赋予了很多传说,较有意思的一个是:马鞍山的山洞和鱼峰山的山洞相通。这一点,从来也没有人能证明过,但是两山均为喀斯特丘陵,岩洞多却是事实。
立鱼峰下故事多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
这首流传在柳州的民间歌谣,不但真实地反映了柳州山歌的源远流长和它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也是刘三姐与鱼峰山历史渊源的写照。鱼峰山和小龙潭,相传是刘三姐传歌和成仙的地方。鱼峰山的故事从刘三姐开始一直精彩不断。柳宗元说它是“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
鱼峰山又叫立鱼峰,山腹中空,有七个互相连通的岩洞,旧时称为“七窍灵通”,非常贴切。鲜为人知的是,鱼峰山南面上有一座欧式凉亭,钢混结构的顶部内拱外圆造型形似一顶钢盔。这是“捷克式”钢盔的形状,这种样式的钢盔曾广泛装备桂军。广西子弟组成的第七军,北伐时因为战绩出色,被誉为“钢军”。为纪念八桂子弟的战功,1934年,时任第七军军长廖磊雇请上海营造商修筑此亭。
因为汽车总站、工人文化宫、工人电影院、天后宫和谷埠街夜市环绕鱼峰山展开,她几乎承载了三代河南片柳州人的集体记忆。从元宵花灯到巨幅棋局,从连山索道到招工地摊,总会有鱼峰山的影子,有时候“鱼峰山下见”可以代替“今晚见”。柳州夜生活的大名单里,鱼峰山是神一样的存在。
天马腾空印象深
马鞍山的巍峨来自于鱼峰山的反衬,两座山峰的高度形成鲜明的对比。马鞍山的形状是双峰突起托住苍穹,状似天马腾空,是柳州古八景之一。由于它是离市区最近的高峰之一,所以民间流传它护佑柳州人的故事很多。
老一辈柳州人回忆:1944年日寇飞机轰炸柳州,马鞍山山顶就会出现三个黑灯笼示警,而马鞍山的庞大山洞,自然是躲避空袭首选。如今,马鞍山的人防工程仍发挥着它的余热。可以想象,在医疗贫瘠的年代,马鞍山就是最近的中药宝库,“上山找药”几乎特指上马鞍山。
它是亘古不变的柳州地标,也为欣赏柳州市区全貌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外地人来柳的网红打卡地。居住在附近的柳州人更习惯于清晨爬山,不带照相机那种。一口气登临山顶,看太阳出来,吹一阵山风,下山吃一碗粉,开启一天。
有意思的是,有人说柳州人说话响亮,柳州话称之为“磅磅响”。殊不知很多柳州人喜欢在马鞍山上大声“喊山”,面对开阔的柳州城喊一声,声音随着山势荡起阵阵回声,像是城市在答应似的,感觉非常奇特。
马鞍山也是市区第一座开启景观灯光的山,因为它的山体有数处断崖,不同颜色的灯光打在上面轮廓分明,夜空里更显出它的巍峨。上世纪90年代末,每逢重大节庆,焰火与山灯同框是很多柳州人难以忘怀的画面。如今,夜空里马鞍山点灯已成为常态,它还是静静矗立那里,等着你去看它。
新闻推荐
8月23日,记者看到山体空地处有疑似靶场的场地。近日,家住柳州市鱼峰区柳东路碧龙小居的覃女士向市政府热线12345反映,小区内...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