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恩俊
在中国数不清的美食中,恐怕只有粽子是用大自然的碧绿作为装束的。它那鲜亮的包叶,闻一闻,就让我联想起诗人笔下歌咏的绿叶护花以及结出的累累果实。而粽子,一片片绿叶包起大地上的果实,它本身也像是一颗颗果实,诗意的果实!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黍”是中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时成熟。按古书上的记载,最早的粽子是用竹筒盛米的,直到唐朝还有这类竹筒棕,如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的诗中曾有“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之赞语。其实,早在西晋时就已经有菰叶代替竹筒裹黍米做粽子了。《太平御览》卷八五一饮食部九曾引用西晋周处《风土记》中的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后来,包裹黍米的就不仅菰叶那么单调了。唐柳宗元《柳州峒氓》里的“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诗中的“青箬”“绿荷”,也都是粽子的包叶,青箬就是箬竹的叶子。比柳宗元较早的一位唐代诗人王圭,在其《端午内中帖子词·太上皇后阁》诗中有竹叶包粽子的描写:“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竹叶作为粽子包叶一直沿用至今,而荷叶用于裹粽则到了明清时期才多见。明陈子升诗中对此曾有描述:“符开银艾小,粽裹绿荷新。”荷叶裹粽,自然清新艳丽,可谓美衣包美食,里外都美了。
粽子到了唐宋时期最多见的是用蒲叶包裹,这不仅是因为端午正值菖蒲生长旺期,此时的叶子宽大坚韧且芳香,也是应了“辟邪驱毒”之节俗。仅宋代僧人释绍昙的端午诗中就多处见“蒲”。《偈颂一百一十七首》有“苦涩菖蒲茶,胶粘青蒻粽。”过端午,喝的是菖蒲茶,吃的是青蒻(菖蒲叶)粽。他的另一首诗中依然是吃喝皆“蒲”:“蒻包粳米粽,茶点石菖蒲。”还有一首诗说:“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看来这个端午他吃的是茭粽,也就是茭草之叶裹的粽子,这种粽子现已少见。我想,释绍昙是僧人,不饮酒,否则定会有蒲酒入诗。因为蒲酒也与节意有关,所以唐宋以来有关蒲粽蒲茶蒲酒的诗句也颇多。
古诗中记录的粽叶品种颇多,而如今最流行的大都是南竹北芦,选择宽长的青芦叶或竹箬作为包衣。人们用虔诚的心情包成“心之形”的果实,这种心果,无疑是世间最美的果实。就像唐元稹诗里说的那样:“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打开一丝丝彩缕系着的碧绿箬叶,就看见白玉团一样洁美的果心。而古时粽子不仅包“玉”(稻米),也包“金”,如唐杨巨源诗中写道:“珍重主人意勤腆,满槃角黍细包金。”这里的“包金”,指的是黍米,是北方黄灿灿的黄米。北方多黍、南方多稻,所以古代就有了粽心的金玉之别。后来稻米逐渐取代了黍米,成了粽子界的主流。当然随时代传承下来的粽子,如今其中包含的内容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不仅有米类,还加入了果蔬类、禽蛋类、肉类等各种美食,其家族愈发庞大,并陆续由中国大地延伸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现代不仅粽子的品牌名堂数不胜数,还有人结合粽子的地方特色和风味分出了许多流派。但无论南方粽子的咸,还是北方粽子的甜,那份包裹其中的家国情怀、祈福祝愿是永远不变的核心。
这端午时节不可缺的诗意心果,也是人们眼中感情传递的有情物。大唐皇帝李隆基,就曾在宫廷举行端午节日宴会(称“三殿宴”),用九子粽作为赏赐大臣的礼品,并题诗赞颂:“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三殿宴群臣》)后来这种九子粽流传至民间,被作为馈赠的珍贵礼物,粽子也就不单是节日纪念美食,逐渐有了吉庆祈福、感恩团圆之意。端午也是女儿节,民间有将粽子送给新婚女儿的习俗,象征“种子”,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明清时南方还流行一种“笔形粽”,父母用这种吉祥粽子送给应考的孩子,寓意“必中”;北方则以红枣制作枣粽礼赠考生,寓意“早中”。南方岭南人家过端午专门为孩子制作“双龙角九子粽”,这一天孩子们挂上粽子洗“龙舟水”,据说能得到屈原的保护。湘西民间端午节时家家户户举行“粽子宴”,开席首先要吃连心粽,祝福全家和睦、老小齐乐。
打开粽叶,打开诗意的端午历史,品尝浓浓粽情,不禁心生感慨。“留得屈原香粽在,龙舟竞渡尽争先。”吃着感情饱满的心果粽子,顿感信心十足、力量倍增!
新闻推荐
花几万元订购螺蛳粉 10个月仅收到部分货 相关部门:建议走司法途径解决
厂家称产品停产20天。罗女士有322件货未结款。记者罗妙“我花了几万元订购一批怀螺香袋装螺蛳粉,厂家告诉我停产了,我该怎...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