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记者:您做了大量的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作,这其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
张艳华:遇到了很多困难。我记得我刚到花红药业是2005年,当时一款新产品已经研发了5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跑了很多家医院核对临床数据的真实性,反复补充药学、临床研究数据,参加药品审评中心的答辩会,反复与专家沟通交流,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然而到了2015年,政策法规调整变化,无法上市,搁浅了。我们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坚持研发,最终却“掉坑里了”。
记者:您是如何克服这种打击的?
张艳华:其实这是制药人的常态。新药的研发周期十分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扛得起失败,有一些耐不住的人,逐渐就放弃了这条路。我也在这些经历中学到,要在药品设计阶段就把目光放长远,用细致和严谨去规避将来可能遇到的风险。
记者:这么多年,您作为一名制药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艳华: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在和国家的制药业一起成长。一开始有种说法,说“药品的质量是检验出来的”,那是注重药品检验的一个时期;后来观念更迭,普遍认为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是设计出来的;而现在,大家普遍认同药品质量是管理出来的,这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认识提升的缩影。如今,我们更加重视药品的风险管理,严格把好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关。
严把质量关
记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花红药业推出了一款“小蓝瓶”消毒液,您能分享一下其中的故事吗?
张艳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场急需75%乙醇消毒液。我们在企业董事长韦飞燕的带领下,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加班加点改造出一条消毒液自有生产线,保证防疫物资的供应。
改造工程连夜开始。我们想方设法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产品研制、生产许可申请、车间防爆改造、营业执照办理、危险品运输资质的解决等工作,终于在5天时间内将产品做了出来。但是,包装的设计又成了难题。
最开始这款75%乙醇消毒液并不是“小蓝瓶”。我们的团队设计了许多个版本,有白色、绿色、棕色……最后我们选择了这个蓝色,并对标签设计进行了多次调整,才有了你现在看到的“小蓝瓶”。
记者:仅仅一款75%乙醇消毒液,又急着上市,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种方案?
张艳华:与其他研发的产品一样,我们希望给消费者最佳的体验感,严格把控产品质量。75%乙醇消毒液原本设计的包装有一个喷头,喷头和瓶身的连接处是敞开式的。我们仔细一想,这样的包装在运输过程中会不会有撒漏风险?而且敞口还可能导致乙醇挥发,等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时,浓度就不是75%了。于是我们又做了改进,把包装变为密封式,搭配一个喷头,消费者用的时候再自行安装喷头,这样就解决了质量上的问题。
疫情期间,除了消毒液的捐赠之外,我们公司还向广西红十字会捐赠了价值102万元的药品,向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中医院等捐赠了价值83万元的药品。
记者:下一步柳州将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艳华:这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企业发展的机遇。其实对于制药业来说,药品的研发非常依赖团队的配合,高精尖人才一直是发展的突破口。我希望柳州能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出台更多人才激励政策,让更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也让企业为柳州发展更好地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谢耘
新闻推荐
●欧山社区通讯员唐晓静晚报讯近日,为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欧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志愿者,对辖区青少年开展了“珍爱生...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