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建设中的柳江大桥柳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柳州市区修建的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桥。它北起柳州市城中区龙城路,南接鱼峰区鱼峰路,自1968年建成通车以来,柳江大桥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春秋。
80多岁的沈江是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退休职工,他当年曾参与柳江大桥的建设。
沈江说,柳江大桥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全部使用国产高强钢丝的第一座T型悬臂加吊梁体系的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当年,为了完成这个全国第一,包括沈江在内的一大批建设者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根据柳州市志记载,柳江大桥的建设,从筹备到建成通车,历经近27年。1942年柳江大桥第一次筹建,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1958年,柳州市筹得捐款200多万元,为大桥建设提供资金。1959年,两个桥墩建出水面,因无法解决3700吨大型进口钢材而停工。在之后的时间里,有关设计单位又设计出数个桥型方案,又因中间桥墩地质差等原因未能采用。直到1963年,该桥由中国著名桥梁设计大师林元培先生主持设计,时任柳州市政院副总工程师的刘作霖担任了柳江大桥的总设计师。1966年3月,柳江大桥开始复工修建。
沈江说,那个时候建桥可不像现在,有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帮助,“当时建这座桥不容易啊,样样都要靠人工。”沈江记得,按照设计,柳江大桥每根大梁长25米。当时条件限制,汽车没法将这么长的大梁运进工地。沈江的工友们就排成纵队,靠着肩扛手挑的方式将大梁运进工地。到了工地上最忙的灌注桥面混凝土的时候。为了保证质量,沈江和工友们不分昼夜连轴转,以24小时三班倒的方式,坚守在建设工地。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一些从南宁、北海等工地调来干活的工人甚至好几个月都没有回家。
虽然机械设备少,但大家做工相当细致。搅拌混疑土所用的石渣,工友们先用竹撮箕装了,用清水洗干净后,才放进搅拌机与其他建筑原料混合搅拌。沈江清晰地记得,在浇灌桥墩的时候,混凝土搅拌工人、浇灌工人连续奋战了53个小时,中途无人喊苦喊累。
经过两年的施工,柳州第一座跨江大桥终于建成。建成后的柳江大桥全长608.04米,宽20米,主桥长408.19米,由3个T构和挂梁组成,最大跨度124米,挂梁长25米,采用双箱双室截面与三向预应力配筋,下部结构利用原拟采用的120米钢桁架连续梁桥的桥墩,加固改建而成。大桥建造共耗资727.52万元,使用国产钢材1515吨,水泥6081吨。大桥的建成结束了柳州以浮桥为交通桥的历史。同时,该桥因桥面结构独特,施工工艺先进,还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8年12月26日,柳江大桥举行剪彩通车仪式。这个日子,沈江一直到现在还记忆深刻。通车当日,沈江被安排在大桥桥北处执勤。“通车”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市民涌上大桥,纵情欢呼。单位、学校还组织了游行队伍,大家载歌载舞,从桥北到桥南,再从桥南到桥北,歌舞不断。“那场面,太热闹了。”沈江说。
如今,经过逾50年的发展,柳州已建成了白沙大桥、官塘大桥等21座跨江桥,被誉为“桥梁博物馆”。而沈江参与建设的柳江大桥在经历了51年的时间洗礼,以及多次大洪水之后,依旧屹立江中,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浓缩百业经典 铭记行业先锋 记录70年柳州创新发展辉煌篇章《柳州荣光》今日发行
今报柳州讯(记者蓝超君)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即将来临之际,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今报重磅推出、记载柳州70年多行业发展变迁...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