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柳州火车站迎来建站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造,此次扩建是一项周期长、复杂性高的系统工程。建设期间,柳州火车站坚持边建设边运营,必要时采取减量运行,并有对部分客流进行分流至其他客站的预案,计划在2018年12月开通启用全部高架站房和亮相东站房外立面,东侧候车室投入运营,全部工程计划2019年6月底完成,达到设计规模。
改扩建后将形成西有美丽鹅山景区、东有柳江河畔的城市布局,站台规模扩充至16线,站房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年均发送旅客约1600万人次/年,成为拥有东西双广场、双站房、多通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看着这么漂亮的火车站,谁能想到,在建站初始时它只是个只有1588平方米的小站呢?
见证历史的火车站
1941年3月,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柳州有了自己的火车站——柳江南站。1950年8月1日,这个火车站也随着新中国成立而获得新生,更名为“柳州站”。
随着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到来,这几十年间,柳州火车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41年建站初期的1588平方米站房,到2018年开通启用全部高架站房,2019年柳州火车站的站房面积将达到11.4万平方米;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柳州火车站仅运行11对列车,现在每天开行149趟高铁;从柳州火车站驶过的列车有绿皮车、红皮车、蓝皮车、和谐号、复兴号,列车运行图从十年不变到一年变多次;柳州火车站1951年被定为二等站,1965年改以办理客运业务为主,1981年升格为一等客运站;1953年全年旅客发送量20.29万人次,到2017年,全年旅客发送量已经突破千万人次……
城市产业旺,货运就繁忙;城市人气足,客运量就节节攀升。随着柳州城市的发展,市民对火车站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柳州火车站在建站的77年间,经历了九次改造。
柳州火车站的变化见证了铁路事业的发展,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间柳州的发展。
软件跟着硬件起飞
从柳州火车站站房的变化可以窥见铁路事业的发展,而出行服务的“软件”,也与多年前大不相同。
出生于1969年的唐映梅,已经在铁路上摸爬滚打了20多年。她从一名普通的客运员、售票员慢慢成长为客运值班员,走上了一线管理岗位。
在刚刚参加工作时,唐映梅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候车室查验车票、卫生保洁、站台旅客乘降打交道。到了现在,随着车站硬件设施和旅客需求的不断变化,客运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以唐映梅名字命名的“刘三姐·映梅服务台”成为柳州火车站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现在的柳州火车站把打造“畅通工程”作为客运提质的重点,加快改造客运设备设施,根据现场客流规律及变化动态调配人员、岗位,让旅客进站更加通畅有序。
“以前大家只想着能上车就好,现在大家考虑的是如何舒适、便捷出行。”唐映梅说。在谈起便捷出行的话题时,唐映梅印象中最深的还是那张纸质的“列车时刻表”。
以前铁路修建速度有限,一趟图定列车很多年都不会有变化,一张铁路运行图可以用上很多年。再加上列车班次不算很多,一张纸上能写完所有的列车班次经停站点,所以那时许多市民家中都有一张纸质的“列车时刻表”。
到了现在,铁路建设飞速提升,车次和线路随时都在发生变化,铁路每年都会进行调图,同时还有更多新的线路在选址、建设中。以前的列车办理需要人工统计上车人数,计划员要到每个站台送人数单。而现在的智能站车交互系统,能进行自动统计,还具备预警功能。例如节假日,系统会根据大数据分析预估,查询实时客流区段上座率。以前的列车编组都是固定的,现在可以随时根据客流量调整单组或重联来适应运能,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
2013年年底,柳州火车站迎来了第一趟“大白”列车,自此踏进了“高铁时代”。如今,飞快的速度、密集的班次,让“大白”列车变成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通勤车。
本报记者 侯静雯唐小玉
新闻推荐
随着新一轮的冷空气到来,柳州的“冬”味开始浓了起来。市民的家庭和餐桌上,也开始有了入冬的氛围。菜市场里,可以看到制作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