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女士展示她收藏的部分粮票。
如今电子支付购物十分方便,消费者正在排队扫码付款。
朱女士保存的柳州本地粮票。
朱女士保存的部分外地粮票。
朱女士展示她的粮籍证。
记者 付华周
“莫道昔日黄金贵,不如粮票纸一张。”改革开放40年,如果说能够见证生活巨变的老物件,绝对少不了粮票。现年67岁的市民朱玉清就保存着数十张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布票,还有一本《粮籍证》。看着这些票证她感慨万千,“以前物资匮乏,买米买布都得凭票,如今生活好了,物资丰裕,要啥有啥。”
1
去餐馆要凭当地专用粮票
“你看这张粮票是1976年的,那年我女儿才出生,一晃都有40多年了!”朱玉清拿着一张绿色的“贰两半”浙江省粮票,对记者说道。眼前的这张粮票制作精美,乍一看还以为是钞票,不过纸面上那醒目的“粮票”二字彰显了其特殊的身份。
“凭本票在本省范围内,按当地粮食部门供应的粮食品种购买。”这张粮票背面写着详细的使用说明,并盖有“浙江省粮食局”的红色印章。除了1976年的浙江省粮票外,朱玉清还收藏了1963年的广州市专用粮票、1972年的上海市粮票、1978年的江苏省地方粮票以及1965年、1966年的全国通用粮票。这些粮票的面额在“半市两”至“伍市斤”不等,票面上都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和对应发票粮食部门的印章。除全国通用粮票全国可用外,各地专用粮票只能在相应的地区范围内使用,并且所有粮票都不准买卖。
朱玉清说,她之所以有这些外地粮票,跟她的丈夫有关。当年,他爱人是柳州地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经常到外地出差,而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要想在外面餐馆吃饭,必须得出示当地的专用粮票或者全国通用粮票,“我们柳州的粮票在外地是用不了的。要想拿到这种外地专用或全国通用粮票,必须有单位出证明,然后去粮所换。”因此当时也有人将粮票戏称为“吃饭的护照”。
2
买块豆腐都要排队
朱玉清保存最多的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通用粮票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定量粮票(柳州市),面额从几市两到几市斤不等,其中面值最大的是一张1981年的“拾市斤”广西壮族自治区定量粮票(柳州市)。她说,当年粮食是定量供应的,根据人口的数量来确定一家每月的粮食供应量,这些信息都详细登记在一本叫做《粮籍证》(又称“粮本”)的小册子上。
“每次买米买面都要拿这个粮本,买多少要在本子上登记。”朱玉清表示,在购买粮食时,粮本和粮票是配套使用的,缺一不可,并且只能在规定的粮店购买。她当时在景行小学当老师,只能去最近的映山粮店购买。如果家里有人工作调动、升学、迁移等,还要拿粮本到粮食部门办理相应的粮食关系迁入迁出手续,否则当事人到了迁出地就吃不了饭,“我儿子当年去武汉读大学,他的粮食关系就迁到了武汉,大学毕业回柳州又迁回来。”
除了买东西凭票,排队也是让人记忆深刻。朱玉清回忆,那个年代,买豆腐需要凭单位发的豆腐票去豆腐社购买,豆腐每天限量供应,排队的人很多,“放学晚了就买不到,只能第二天或者星期天去买。”尽管如此,在她看来,那时物价便宜,人与人之间也没什么比较,幸福感还是很强的。
3
票证退出舞台 日子越过越好
在那个票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年代,除了买粮食要用粮票外,买布、买衣服也得要票。朱玉清告诉记者,1973年她跟丈夫结婚时,她用婆婆从农村收集的两丈八布票,加上自己平日里存的一点布票,添置了两床被子和一床蚊帐作为新婚用品。
在朱玉清的衣柜里,至今还存放着一件墨绿色的“墨尔登”呢子大衣。这件衣服是1983年丈夫去上海出差学习时用布票买给她的,很有纪念意义。“衣服质量不错,到现在都很好。”说着,她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粮票、布票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迈入市场经济时代,物资供应越来越充裕,种类也丰富,购物不再需要用票。票证完成历史使命,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商场超市遍布大街小巷,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还有网购,十分方便。
不久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朱玉清得到了一套收藏册,里面包含不少崭新的外地粮票和布票。她将这本册子连同之前的粮票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让这些记忆永存。
新闻推荐
网友“意秋”第一次开车去单位,结果撞上墙,车子被刮花记者范桢日前,一辆贴了8张纸条的小车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纸条上写着“...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