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柳州,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工业,拥有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还涌现了被誉为“八大金刚”的八家企业(市电风扇厂、牙膏厂、开关厂、合金材料厂、机床厂、仪表厂、糖果厂、冷柜厂)。工业是柳州发展的命脉和脊梁,百年工业史赋予这座城市独有的特质与荣光。
金秋十月,当记者从柳州市最高建筑——地王大厦303米的观景平台鸟瞰市区,碧绿的柳江宛同青罗带从城市蜿蜒流过,满城苍翠,仿佛置身画卷一般,丝毫找不到任何工业发展留下的后遗症。
在柳州人看来,自己生活的这座工业城市里,如画美景背后的故事才是他们更加深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雨水下来似醋酸,城里处处‘白面山’”,“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初期柳州市区的真实写照。由于规划不合理、治理跟不上,这些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尤其是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严重超标,年酸雨率高达98.5%,出现“十雨九酸”的污染现象。在柳州市工业博物馆“生态宜居馆”里,挂有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老照片,市区内烟囱林立、浓烟滚滚,街上行人掩鼻而行、戴口罩骑车,冶炼厂后是“白头山”、蟠龙山下是“黑瀑布”,市区大小30余个排污口污水直排柳江,柳江河死鱼漂浮、竹鹅溪污水横流、农田菜地作物倒伏等,一张张图片令人触目惊心。
“要柳州还是要柳钢?”新世纪初,面对环境污染压力,包括首钢在内的许多大钢厂纷纷外迁,柳州也面临要生态环境还是要工业经济的艰难抉择。一场大讨论后,“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成了全柳州市的共识。
柳钢作为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先后投入70多亿元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工业三废”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辅助增长。柳钢董事长潘世庆说,柳钢年产钢从100万吨发展到1250万吨,而污染排放量不增反降。
启动“百里柳江”市区河段综合治理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做好沿江两岸55.5公里的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园林景观建设。“通过治理,柳江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接近II类水体标准,在广西37条河流93个重点河段的水体水质评价中位居第一。”柳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等“四个一批”的方式,该市在对工业园区重新布局时,树立了产城融合新标杆。同时,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技改投入机制引导下,技术更新改造提高了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原载于11月11日《甘肃日报》)
新闻推荐
个人征信信息主要来自三个平台,其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资料图片)征信对个人贷款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Photo/吕...
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