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我国自1978年正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迄今已四十年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工业重镇——柳州,是祖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一、忆往昔:沧桑巨变,铸就辉煌
(一)黄金期(1978-1995年)
这是柳州工业发展增速最快的一个时期。一是轻工业快速崛起。柳州做到了足不出市便能买到所有生活工业产品。二是特色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七五”期,柳州着手将汽车、钢铁、机械等三大重化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并开展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工作。1992年,柳州率先成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工业总产值超百亿的城市。“走出去”战略创下佳绩,1995年,300多种产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等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1.93亿美元。
(二)调整期(1996-2000年)
“九五”期初,柳州因改革开放步伐放缓,原有的工业基础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浪潮中遭受巨大冲击,享誉国内的“八大金刚”逐步“陨落”。为扭转劣势,柳州加快国企改革,推动工业经济从产值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加快技术升级,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柳州工业发展逐步恢复到1995年水平,略有提升。
(三)转型期(2001-2010年)
“十五”期,柳州贯彻落实“工业立柳,强市富民”总体发展战略,使产业发展模式更多元、发展结构更优化,形成了“354”特色工业体系;加大技术改造升级,新产品、新品牌迭出,汽车、牙膏等“柳州制造”畅销全国。2005年,柳州比预期提前两年实现“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目标。“十一五”期,在“三个同步”战略引领下,柳州发展更注重系统性、整体性与协调性,努力打造经济发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新名片。
(四)跨越期(2011年至今)
2010年,柳州推进“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战略;2012年提出“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工业再攀高峰,201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呈现出规模总量持续扩大、运行质量持续提高的良好格局。开放合作实现新拓展,这一时期到位外资与利用外资分别是“十一五”期的2.2倍和2.6倍,全市对外投资位居广西首位。迈入“十三五”期后,柳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稳中有进。2017年柳州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为2018年正式推进“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夯实基础。
二、虑当下:任重道远,不容懈怠
多因素叠加致使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减弱趋势;新兴产业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或培育阶段。发展驱动力不足,新产业项目投资比重小,且企业投资、民间投资意愿不高,呈下降趋势;企业整体科技研发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足。
产业集中度过高,潜在风险大。柳州对三大支柱产业过于依赖,且三大支柱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出现较大经营困难,全市的GDP、工业产值都将受到冲击。各产业间关联度低,尚未形成具有良好协作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中小企业主要依附本地汽车、机械等主机厂生存,外部市场不足,加上获得融资有限,风险抵御能力不强。
柳州是一座内向型城市。工业发展主要依靠现有存量升级,获取外来增量的渠道少、速度慢的情况并未有所根本转变。2017年,柳州的经济外向度仅为1.97%。柳州亟须构建更清晰完整的开放战略,以破解布局建设对外开放通道、升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物流水平、拓展对外贸易产品种类等方面面临的难题。
三、期未来:砥砺前行,行稳致远
(一)增效益扩规模,开启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柳州已踏上工业高质量发展征程。目标既定,势必达成。一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汽车、钢铁、机械、化工及日化、轻工等产业,实现存量增效益;二是大力发展重点新兴产业,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与制药、生产性服务等产业,实现增量扩规模;三是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构建“一主三新”城市发展体系,增强工业发展承载力。
(二)转观念拓思路,开创柳州全面开放发展新格局
为有效应对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柳州在深入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领域与渠道,积极投身“三大建设”,奋力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提高对外交通通达率,加快铁路、航道和码头建设,无缝对接公路,推进“水公铁”多式联运示范物流基地建设;二是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申报建设柳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三是积极探索“柳州货走广西港”的新模式;四是出台富有吸引力的对外开放政策,加速“走出去”“引进来”进程。
新闻推荐
柳州市物价局“敲打”转供电单位按国家要求降低工商业电价“降价退费”政策红利要不折不扣落实到户
今报记者石红星10月9日,柳州市物价局召开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收费提醒告诫会,要求当地6000多家转供电单位落实国家有关“一...
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