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汽车车门,只要误差超过加减0.3毫米,在我看来就是废件。做我们这行的,容不得半点马虎。”柳州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下称“柳州凌云公司”)的辊压技师魏长庚对工艺有着超乎寻常的严苛。
面对机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进乎道。
从1990年进入凌云股份研发中心,到上海、广州、盐城等分公司,再到2013年调至柳州凌云公司,在辊压产品研发与调试岗位上,魏长庚一干就是28年。丰富的工作经历,带给他的不只是经验,更是辊压产品研发与调试的广度与深度。
柳州凌云公司在柳东新区新建生产线之初,魏长庚作为河北总公司下派的技术骨干,负责辊压生产线安装。凭借多年专业经验,他力排众议,将工艺和装备进行重新整合、反复调试,最后成功使一套设备干了两份活。经测算,辊压效率提升了38%,相当于每年节约制造成本约280万元。
“最初我们都在山洞里的工厂工作,从那时起,我无论在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想那时候的艰苦,就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上世纪80年代,魏长庚从部队退伍,进入一家生产飞机配件的军工企业。因当时环境所致,工厂设在隐蔽的山洞里,不仅地势陡峭,还缺乏生活物资。有人形容山洞工厂为“脚底下淌水,头上滴水,车床上甩水,浑身流汗水”,但即便是这样的环境,魏长庚也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这段经历造就了魏长庚艰苦卓绝的优秀品质,培养了他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2014年,正值宝骏730上市的黄金时段,汽车门框与车门的需求量极大。当时整个柳州分公司没几个人了解辊压一次成型这项工艺,更别说精通了。一下子,整个辊压技术的担子压在了魏长庚肩上。他二话不说,勇挑重担,连续一个月加班加点,几乎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劳心劳力,全凭着一股信念——无论如何要按时按质做出产品,不能耽误公司发货。
“干我们这行必须有定力和毅力,缺一不可。”魏长庚常对徒弟们如是说。28年来,魏长庚带出上百名徒弟,他们中不少人都成长为技术尖子、管理人才。魏长庚曾获2017年“柳东新区工匠”、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先进个人、柳州凌云公司“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在工匠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
本报记者 韦斯敏
(图片由魏长庚提供)
新闻推荐
“柳州之门”白沙大桥昨正式通车 ■为柳州市第20座跨江大桥,也是目前世界上高度最高、跨度最大、用钢量最多的反对称结构斜拉桥 ■拉近了柳北片和河东片区的距离,成为
▲俯瞰正式通车的白沙大桥。(记者黎寒池摄)▲高耸的白沙大桥主塔吸引许多市民拍照。(记者覃科见习记者覃珩摄)昨日,柳州生产的...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