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柳州大街小巷所设置的电杆都是木制的,有六米多高,直径有四十厘米。为了延长其使用期,工人们将电杆木的外表用火烧焦,后来又采
用沥青涂抹外表(今小南路
口溜坡处仍然有两根)。
当年的电杆木都是设置在马路上,顶部负重的,就在旁边拉起地牛,以保持平衡。那时候,走路看书,东张西望者撞到电杆,绊对地牛是常事。晚上在昏黄的路灯下看书也很平常。
到了夏季,一近傍晚,群群燕子就从四面八方飞来,纷纷停留在五角星、中山东路、培新路一带的电线上,一只紧挨一只,密密麻麻,就像当时的人们排队买东西一样规矩紧凑。那时,晚上上街的乐趣就是去看燕子,一路看去,一路比较哪一处燕子扎堆最多?通常是中山东路那里。看燕子要有技巧,穿越电杆时要迅速,因为据说被燕子的粪便掉到头上会生癞子。小孩子往往是手拉手,嘴里叫“一二三”窜来窜去。
电杆木根部腐朽时,就有维修工人用板车拉来新的电杆、钢钎、铁铲等工具到现场施工。工人们使劲地挖地掀土,用粗绳吊起新的电杆换上。工人们维修电缆时,须穿上专用爬杆鞋。这种鞋子为环形,全设有勾刺,可卡住电杆。由于鞋子笨重,工人师傅在电杆上绑好安全带后,缓慢地往上爬去,所需零备件,全用绳子上下传送。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水泥电杆更新了木电杆。新的电杆美观耐用,还在一侧设置了固定云梯,负有多线路的主要电杆还安置了坚固的金属靠椅,维修工人只须系好安全带,穿上专用钉鞋,就可上去工作。听单位里的老电工说,生产区里刚换第一根水泥电杆时,并没有选带云梯的,上去安装线路,穿上原先的爬杆鞋,上至一米就滑了下来,后来,在鞋上包了橡胶,才解决。
今天,柳州市区的电杆已经变化为新颖时尚的艺术形电杆,曾经的网状线路也改成了隐蔽线路,还有了专用的升降汽车从事路灯维修,为工人师傅提供了安全、方便、快捷的工作环境。
新闻推荐
...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