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龙山文化遗址,至今尚存的小土山有多个两米见方的大灶头,所烧红土依稀可辨;这里是崇文之地,古时庠生、监生、吏员层出不穷,今日博士、教授、留学生人才辈出;这里是尚武之处,革命战争年代有十三名烈士英勇牺牲,当今有两名将军从这里走出……
素有“文化村”“英雄村”称誉的开发区广平乡吴家所村,崇文尚武之风源远流长、延绵不断。日前,记者造访了文化厚重、古风仍存的吴家所。
崇文敬文的“文化村”
吴家所村,地处山东省西北部,隶属经济开发区广平乡,人口五百二十余人,土地二千余亩。据传,早在立村之时,有吴、刘两姓,后来,吴姓逐渐衰绝,刘姓一直人丁兴旺,后人仍延用当初的村名“吴家所”,直到今天。
今年78岁的老党员刘效柏是一名退休教师,他花费大量精力采集、整理村史。刘效柏告诉记者,村里有三个小土山,小土山的西南百米处,有多处鸡窝坟,不知何年何人埋葬于此。小土山的西面,有几个两米见方的大灶头,所烧红土依稀可辨。最近,市文物专家专程来村,据初步考证,认为应是龙山文化遗址。
自古而今,吴家所村民风淳朴、乐善好施。据村里的老人讲,以前临省灾区来讨饭的,只要到村上来,乡亲们宁可少吃一口,也要周济他们。村子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乡亲们都主动前去帮助,也不图求任何回报。
崇文敬文、尊师重教是吴家所村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他们哪怕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把子女培养成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古代,这里曾出过七名庠生、一名武庠、一名监生、一名吏员、一名六品河工,并有“飞笔”刘节、刘焕鞋底打张岩之美谈。近代,走出过三名秀才,一人留洋出国。现代,涌现出五名博士、四名大学教授、十几名大学生(包括两名留美学生)。
烈士涌现的“英雄村”
吴家所村,不仅崇文,而且尚武。
吴家所村是名副其实的英雄村,村民们修德练武,不畏强暴,勇敢顽强。民国初年,以刘汝峨为首的青壮年,联系附近村庄的群众,组织起几千人的民团,看家护院。1940年,在党的领导下,吴家所与北贾、周公庄、张家楼成立了联防组织,抗击日伪军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吴家所村的乡亲们,充分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纷纷应征入伍,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先后有十三位战士光荣牺牲,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些烈士的光辉事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刘效柏拿出他走访整理的《吴家所村十二名革命烈士英雄事迹》,向记者讲述了感人肺腑的故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家所村地处联防地的东北角,东面、北面是敌占区,周边有多个敌据点,形势非常险恶。地下党员刘吉安想方设法为抗日部队筹粮3000多斤,有力支援了抗日斗争。与此同时,村民们挖战壕、修围墙、架鹿寨,妇女做军鞋,男人抬担架,儿童站岗放哨,村联防点成为茌南根据地的有力屏障。
吴家所村人民的抗日行动激怒了附近的日伪军,他们多次扬言要血洗吴家所。1945年3月14日夜晚,600多名日伪军把吴家所村团团围住。村联防队奋勇抵抗,无奈因敌我悬殊太大而处于下风。战斗中,联防队员刘尚资、刘延利、刘吉珊壮烈牺牲。联防队员刘吉山在突围时,把身上仅有的一枚手榴弹投向敌人,炸死了五六个人,掩护大批群众突围。联防队员刘汝英、刘吉魁身中数刀,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才幸免于难。刘效柏说,他最为期盼的,就是村里的烈士纪念馆能够早日建成。
新时期的吴家所村人积极从军报国,纷纷走向保卫祖国的最前线,至今这里已走出了两名将军、四名团长、四名连长、十多名士官、两名军事院校学生。
如今的吴家所村人,兴水利、治盐碱、修公路,走在奔小康的大道上。“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希望继承和发扬先烈精神,继续开拓崭新的未来!”村支部书记刘万涛说。
新闻推荐
杨继强昔日长满杂草的荒山,如今种满了蜜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近日,笔者走进鹿寨县鹿寨蜜橙核心示范区,放眼望去,3700亩的蜜橙让满山遍野披绿装。山坡上,桂橙水果专业合作社请来20多人给果园...
鹿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鹿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