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柳州市鹅山脚下一个亭子里,老人们在一起聊天。如今,在不少现代小区,老年人能找到像这样的聊伴已没那么容易了。今报记者张存立 摄
城市里的空巢老人群体越来越庞大,而老人们需要有谈得来的老姐妹、老朋友,一起聊聊天,找找乐子。现代小区居住环境相对封闭,老人们往往很难找到志趣相投的“聊伴”;不过也有一些老人走出狭小的生活圈,广交朋友,让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昨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多个小区,发现时常和朋友聊天的老人心态更年轻、精神更乐观。
现代小区:老年人缺少“聊伴”
吃完早餐,看会儿电视后,70岁的潘碧华老人准备去菜市买菜。买菜时,除了自己那一份,她从来不会忘给楼下97岁的空巢老人姚春兰带上一份。趁着送菜的时间,两名老人还可以聊聊天、唠唠嗑。
潘碧华无儿无女,多年前老伴去世,独自一人居住在柳州市柳南区大鹅山路。平时,潘碧华只有整天开着电视机,才能在家里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退休十余年,原单位的同事联系渐渐淡了,自己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楼下比她年长20余岁的老人,是她惟一的朋友。
居住在和平路的莫凤珍与潘碧华一样,也是孤寡老人。莫凤珍不打牌,也不爱跳舞。她养了一只小猫,每天逗逗猫,解解闷。偶尔,社区工作人员前来送点面条、鸡蛋,帮她维修破损的屋顶,莫凤珍都会感动得掉下眼泪。
半年前,60岁的秦金贵从桂林农村来到柳州,与儿子、媳妇一同居住在桂柳路的新房里。一家人在一起很开心,但每当儿子、媳妇上班后,家里就只剩下秦金贵一人。买完菜回来,打扫打扫卫生,秦金贵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秦金贵说,他本想交几个朋友,但出门时,看见每家每户都是大门紧闭。如今,在柳州居住了半年,他还不知道对门住的是谁。
在采访中,不少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很希望就近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要求不高,仅仅是能常聚在一起聊聊天。
发挥特长:外来老汉朋友多
在社区中,总有一些老人比较活跃,他们身边有很多朋友,72岁的莫礼光就是这样的老人。莫礼光是鹿寨人,2006年刚来到柳州市雅儒路居住,作为一名“新柳州人”,他身边却有着数百名老年朋友。
莫礼光爱好音乐,在柳州,没事的时候,他就喜欢背着二胡,到柳侯公园边拉边唱。见莫礼光的音乐动听,老人们纷纷来捧场,慢慢地人越聚越多。莫礼光教爱好音乐的老人弹唱。半年后,莫礼光带头组织成立了柳北区解放街道关工委金秋艺术团。正是因为这一爱好,莫礼光已经成为柳北区老年娱乐界的名人,他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喜欢文艺表演,莫礼光又是怎么与他们成为朋友的呢?曾在鹿寨县关工委工作的莫礼光,来到柳州后,成了解放街道关工委驻会副主任。2006年,他邀请全国关心下一代的先进老人来街道演讲。第二天,竟然有50多名老人给他打电话,希望莫礼光组织街道的老人开展关心下一代的志愿服务工作。这样,这些“娱乐界”外的老人又成了莫礼光的朋友。
跑社区、进小学,7年来,莫礼光已经组织了130多名老干部、老专家等,与北站路、三中路的残疾、贫困、单亲儿童结对子,在学习、生活上对他们进行辅导,直到小学毕业。而莫礼光自己也一直帮扶一名残疾儿童。
此外,结对子的老人、孩子们还经常聚在一起包粽子、搞联欢。老人有所乐,孩子有人助,这样的帮扶一举两得。老人们不仅仅交到了老朋友,也交到了不少小朋友,自己也变得年轻。“工作了一辈子,大家在一起只求开心就好。”这就是莫礼光的交友原则。
“婆婆聊天团”:
每月聚会一回
除了莫礼光这样的“活跃分子”,更多的老人很普通,他们或许没什么特长,但其中一些人也建起了自己的“聊天圈子”。
弯塘路东二巷二号宿舍区的六七名老婆婆组成了一个“聊天团”。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五早上,老人们都要聚在一起喝喝早茶、聊聊天。这样的小型聚会,大家已经坚持好几个年头了。
“记不清是谁先发起的了,反正每个月一到约定时间,大家都会准时聚在一起。”79岁的何泳絮告诉记者,早些年,宿舍区里的老年人喜欢聚在单元楼底的活动室,玩玩麻将或者打打大字牌。慢慢地,老人们年纪大了,出来活动的越来越少,待在家里的时间多了起来。
“在家里也就是看看电视,翻翻报纸,总觉得心里闷得慌。”何泳絮说,宿舍区里的老人大都是空巢老人,即使是那些跟儿女住在一起的,也因为有代沟,很少能跟子女聊到一块。
一次偶然的机会,何泳絮等六七名老人聚在一起喝了一次早茶,她们一边喝茶,一边拉家常,聊得很开心。于是有人提议,干脆每个月固定一天,大家一起出来喝茶、聊天。
喝早茶的时候,谁有开心事、烦恼事,都会拿出来说一说。几年坚持下来,几名老人成了好姐妹。这些年,“聊天团”有几名老婆婆的老伴先后去世。正是因为有老姐妹陪聊天、作伴,她们才慢慢从失去老伴的伤痛中走出来。
何泳絮说,“聊天团”聚会采取AA制。大家预先交纳“活动经费”,由其中一名老人保管,每次喝早茶的消费,就从“活动经费”里扣除。“喝一次早茶也就花费五六十元钱,大家还能负担得起。”何泳絮说,虽然每个月只有一次聚会,但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感到特别开心,总有说不完的话。
社区“唠嗑队”:
带给老人欢乐
消除寂寞,有时候光靠老人自己很难实现,但有了社区和志愿者的帮助,不少老人也能找到欢乐。
对于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尤其是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民泰社区想了许多办法,为他们排遣寂寞,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结对子,组织学生志愿者到这些老人家去“陪聊”。
“只要找到了聊天的‘共通点\’,这些孤独的老人还是非常欢迎的。”民泰社区主任赖明说。
赖明至今对自己几年前组织的一次“陪聊”活动印象深刻。当时,社区的一名老人因为中风丧失了大部分语言功能,只会模糊地说一些老家玉林的土话,连他的家人都难以听懂。长期下来,因为没有了说话对象,老人变得越来越不愿开口,甚至看到学生志愿者们过去,他也显得无心理睬。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志愿者中恰好有一名来自玉林地区的学生,她不仅听得懂老人的语言,还可以跟他对话。这一下,老人的精神状态彻底改变了,他不停地拉着志愿者的手说这说那,仿佛要把肚子里憋着的话全倒出来。
在赖明的安排下,这名女学生与老人结成了对子,每周前去“陪聊”一次。老人的家人后来告诉赖明,每到周末,老人便非常期待志愿者的到来,精神状态也变得特别好。
今年刚毕业的秦振保在大学期间曾长期参加“陪聊团”志愿服务工作。在他看来,只要拥有认真倾听的态度、找到老人感兴趣的话题,“陪聊”就能给那些孤独老人带去欢乐。
“有些老人曾到过我的家乡,我就多和他们聊聊家乡的事;有些老人的后辈也在上大学,我就和他们聊学校的事情、找工作的困难,他们都很感兴趣的。”秦振保介绍了自己的经验。
秦振保表示,在开展志愿“陪聊”活动时,刚开始可能有些老人不太“感冒”,但结成“对子”熟悉之后,老人们都非常欢迎他们前去。即使现在毕业了,他还和一些老人保持着联系。
大学生“陪聊”服务主要针对的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对于身体健康的老人,赖明认为,只要社区能够提供一些集体活动场所,老人们将很方便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聊友”。
“在社区简陋的运动房里,老人们都可以玩得很嗨,很快地结下友谊。”赖明说。
“朋友圈”是老人的心理需求
谁都希望身边拥有一帮知心好友,老年人也不例外。在柳州市知名心理专家谢静看来,“朋友圈”、“邻里圈”是老年人的重要心理需求之一,对老年人的安全感有着重要影响。
如今,许多外地或者农村的老年人跟随自己的子女来到了柳州,脱离了原来的生活圈子,他们备感孤独,非常缺乏安全感。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交上朋友,谢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谢静认为,“共通点”确实是老年人交友的有利条件。因此,如果老人缺乏朋友,无人交流,子女们应该多陪着他们到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区域去观察,寻找那些语言相通、层次相近的老人,帮助他们找到新朋友。
其次,谢静还建议社区可以多起牵线搭桥的作用。比如组织一些土生土长、思想活跃的老人与那些孤独的老人“结对子”,拥有新的圈子后,老人便有了安全感,不会再感到孤独了。
不过谢静表示,年轻人找朋友讲究年龄相仿、兴趣相投,但对老年人来说却并不一定如此。“年纪大了的人喜欢表述,只要有人愿意耐心地倾听,他们就能够获得满足感。”谢静以自己接收的许多老年患者为例,许多时候从头到尾倾听对方的讲述,就能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因此谢静建议,家里如果有孤独的老人,子女或身边的年轻人对他们的态度一定要更加耐心,并注意拿出一些时间来倾听他们的各类絮絮叨叨。感觉到了年轻人的关注,老年人同样可以和年轻人结成“好朋友”。
“有了身边年轻一代的朋友,老年人的生活也就不会孤独了。”谢静说。
今报记者廖艳明
赵本高 刘山
实习生罗伶
策划、统筹:刘山
新闻推荐
村庄炊烟资料图片岁月风●陈少毅夜了天——嗯,夜了家家——起火啊哦——烟!人家成双啊——舀饭等呃——,哥打单身呃嗯——火啊才嗳烟(燃)——这支柳州山歌,我在一九七五年夏天,听生产队的玉明哥唱起过。...
鹿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鹿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