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制作竹筐的覃志物。用削竹神器制作竹条。将竹子削成条,制作竹筐。覃志物(右)给记者展示竹筐半成品。↑编织竹筐的工具和覃志物的双手。→覃志物在给竹筐浇水。↑覃志物的妻子帮着他制作竹筐。
在广大乡村,各式各样的竹制品,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以竹箩筐最为普遍。
竹箩筐,是一种盛物竹器。清代文学家朱彝尊有云:“竹筐挑筑海沙麄,石子圆匀巧匠铺。”说的就是竹箩筐在寻常生活中的使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箩筐等手工艺制品逐渐被工业产品替代。使用的人少了,制作竹箩筐的人也越来越少,曾经随处可见的大众手艺,如今渐渐变成即将消逝的老手艺。近日,记者走进柳江区的村镇,用镜头记录下仍在从事编竹箩筐的人以及他们渐行渐远的手艺。
1 勤勤恳恳编筐数十年
12月5日,柳江区百朋镇怀洪村的一户农家院落里,“噼里啪啦”的砍竹声,划破午后乡村的宁静。今年61岁的覃志物正在家门前,为编竹箩筐准备着材料。他手持柴刀,在竹竿的一头准确地划出四处对称的道口,接着将一块叫作“破竹器”的四方木楔塞入道口内,然后麻利地举起刀背敲砸“破竹器”。随着一阵阵有节奏的声响,一根竹子不消一会就分成了匀称的四瓣。
覃志物的妻子覃凤鲜坐在屋内的大厅,用覃志物削好的竹条、竹片编制竹箩筐。家里的大厅,就是覃志物夫妇编制竹箩筐的工作室。大厅的一角,两大摞大约20个竹箩筐半成品整齐地码放着,整个大厅弥漫着一股清新的竹子香味。
“算上我俩,整个村会编竹箩筐的人也就10多个了。”覃志物说,自己从小就学会编竹箩筐,到现在已编了将近50年了。他告诉记者,别看竹箩筐现在用得少,制作竹箩筐还只能靠双手一点点地编制。“没有机器能够制作出竹筐,顶多用机器将竹子刨出薄厚均匀的形状。”
说完,覃志物拾起刚分好的竹块,拿起柴刀利索地将其划分成3层。他说,每根竹子一般分成三层,最外面是竹青,中间这层往往用来编筐身外层,最里面一层往往用来做筐身内层。用于编制竹箩筐外层与内层的竹片宽度都差不多,大约一厘米。
编竹箩筐非常考验人的耐心与技巧,竹箩筐的底座、筐身、筐口都有不同的编法,使用的竹料大小、薄厚也不一样,需要每天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编了几十年竹箩筐的覃志物,双手早已磨出了许多厚厚的老茧。这些老茧也成为覃志物作为竹编匠人的象征。
从劈竹子、破篾、编织,到安装筋条、收筐口,这是编制好一个竹箩筐的工序。一个人每天最多能制作两对竹箩筐。“一对竹箩筐可以卖27元”,覃志物表示,如果刨除原料、人力等成本,一对竹箩筐也就只能挣10多元。
尽管利润非常微薄,覃志物夫妇依旧坚持制作竹编。“编竹箩筐不挣什么钱,不过从小学会的手艺,不想就这么丢了。”覃志物说,现在竹箩筐虽然不像以前用来装谷子,但可以装水果,如果做得精致,细小一点,还可以用来装衣服,作为环保收纳箱。
让竹编技艺传承下去
2
“如今农业发展越来越现代化,从事农业生产也不必再担竹箩筐了。”百朋镇怀洪村村委副主任覃晓孟告诉记者,由于可以替代的工业产品越来越多,竹箩筐的市场一年不如一年。
虽然人们对原生态的手工艺品越来越感兴趣,可村里会编竹箩筐的人却越来越少。“做这个手艺的收入太少,耗时又长,随便做什么都比这个收入高。”目前,怀洪村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做泥水匠、搞装修,或者去工厂打工,而不是从事竹箩筐的编制。
覃晓孟表示,竹箩筐的用途变小了。以前主要用作装谷子、装炭,后来被用在农贸市场装垃圾。因为竹箩筐口宽体大,方便装倒垃圾。现在农贸市场使用了标准化的垃圾箱,竹箩筐使用范围变得更小了。至于装谷子,现在大都已经改用编织袋,不再用竹箩筐。但在一些边远的地方,不方便用编织袋挑运谷子,还是用竹箩筐来挑。现在竹箩筐的优势,在于比较环保。
以前收谷子、晒谷子,需要用到簸箕,这也是竹制品。现在也不用了,改用编织袋。覃晓孟对竹箩筐的未来感到悲观,却又无可奈何:“现在编的箩筐,纯粹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成本太高,售价低了无利可图,但卖太贵了别人又不要。作为竹箩筐的替代品,编织袋在价格上占据压倒性优势。”竹编的使用也越来越跟不上需求,所以被淘汰。
对于如何传承编竹箩筐手艺,覃晓孟希望,通过发掘竹箩筐的工艺品潜力,依靠工艺品市场,重新绽放手工匠人的光芒。
记者从柳州市柳江区壮族竹编技艺市级传承人黄素娥口中了解到,如今,竹编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困难。因为用竹子编织东西很难、很繁琐。“我给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上了一个学期的竹编技艺课,难度是最低的那一种,结果一个学期下来,还没有一个人能掌握技艺。”黄素娥无奈地告诉记者。但她没有放弃,她和她的朋友们正在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适宜现代年轻人学习的竹编方法,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日报记者 覃杰 覃科 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据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至10月,广西荣盛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宏仁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柳州市红龙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柳江县联和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市锦路川...
柳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