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霞光。唐哲典 摄
●陈佚生
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传统的丧葬仪式以土(墓)葬为主,这和我国的农耕社会过长(6000年左右)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期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人们对土(尤其是故土)的依恋情结。安土敦乎仁、安土重迁、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等思想观念,就是土葬的心理基础。
土葬的最佳承载器具是棺材。《孟子。公孙丑下》载有孟子的一句有关棺材制作的话:“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意思是上古时对棺(内棺)和椁(外棺)没有尺寸规定,中古时规定内棺厚度为七寸,外棺厚度要相称。这说明在夏商周以前,中国人就用两层的棺材作为葬具。孟子接着说:“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就是说:从天子到百姓,对棺材讲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要尽到人的孝心。他还说做棺材要选用上等木料,做得厚实些,不让死者遗体接触泥土,孝子的心理就舒坦多了。懂得孝道的君子是不会在父母死后吝惜钱财的。因此,在儒家厚葬观念影响下,稍有钱财的人家,都不惜花重金预先为自己或父母打制一副上好的棺材;到“行将就木”时,那“木”就得赶紧备置了!
先哲曾子说过一句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的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要谨慎地对待死去的父母,为他们认真办理丧事;还要经常追念和祭奠亡故的先人。这样,百姓就会归化于忠厚了。丧事也称丧葬,丧即哀悼死者,葬是处理遗体。过去,在人生种种礼仪中,丧葬之礼是最繁杂,也最为人们所重视的。这除了受原始的灵魂不灭观念影响之外,儒家的孝道为先、先人荫庇后代一类思想长期潜移默化也是关键。因此,丧葬仪式就成为衡量子孙孝道的标准;也是能否得到先人荫庇让家道昌隆的先决条件。
清修《马平县志》没有关于丧葬习俗的记载,只在“风俗”条引用了唐韩昌黎《罗池庙碑》的一句话,其中涉及丧葬的只有8个字:“嫁娶葬送,各有条法”。民国时编纂的《柳江县志》对丧葬礼仪记叙较详,有什么初终(断气)、袭殓(给死者“装身”)、成服(当事人穿上孝服)、奠祭、启殡(将灵柩移至堂屋等待出殡)至埋葬等繁琐程序,和葬后的种种程式都有介绍。
我见过和听过柳州人办丧事的大致经过:家中长辈去世后,由死者儿子或孙子到各亲戚家报丧。报丧人腰间綯一根白布条(有的额头还绑上一根),每到一个亲戚家,都要在门口跪下哭着喊出称谓,亲戚家人闻声出来扶起,但孝子(或孙)不得进门,在门口报完丧便离开赶到别家去。有亲友住得远的一天也赶不上两家,留在家的孝子(女)则分头行事:一是就近请来亲属帮忙把死者从床上移到堂屋(厅)中间,二是领着亲人、提着瓦罐,一路撒钱纸、烧香到河边或水井打水,装满水后还要将几个铜钱丢到水中才能把水提回家,这叫“买水”。“买”回来的水用柚子叶、桃子叶熬煮后,请年长的亲戚帮死者净身,这叫“洗灵”。洗灵后才把预先准备好的寿衣、鞋帽给死者穿上。死者是男的还要替他剃头刮须;女的要梳头盘髻,这叫“装身”。然后才把尸体抬进棺材(柳州话对死有多种说法,“仰斗”即其一),这叫“小殓”,但不能把棺材钉死,要等到家族中有地位的长者或娘舅家的人来看过遗体后,确认躺在棺材里的人是真的死了,才能把棺材钉死。
治丧人家,房屋宽敞的则在大厅设灵堂,供亲戚好友前来吊唁;房屋窄小的则在屋外搭棚设灵堂;农村有族姓祠堂的则把灵柩移到祠堂去。灵堂通常摆设有纸人、纸马、灵屋、灵船一类冥物,灵堂两壁则悬挂亲友送来的輓幛。前来吊唁者要给事家打个封包(叫奠仪),事家也要给来人回谢一个装有硬币的小封包。丧者家门外要挂上白色灯笼,一面写上“当大事”三字——孟子有“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之说,意即赡养在世的父母还不算是件大事,只有给他们送终安葬才能当作大事;另一面写上死者年龄。一般还要贴上白色对联,所以办丧事又称“白事”(死者年过80则可贴红色对联)。灵堂设置有的两三天,有的十天半月不等。这时事主家人都要穿上孝服,孝子还要手持“哭丧棒”(緾上白布的竹枝),排列在灵柩前右侧接待来吊唁的亲友,来人离去还要鞠躬表示谢意送行。有家族中长者或娘舅来吊唁,孝子(女)还得到门外跪迎跪送。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会请来僧道和吹鼓手作道场。
下葬后事家还要设宴答谢送殡的亲友,因为是“白事”,席上都会有一道水豆腐做的菜。若是高龄的死者还要准备“寿碗”给参加“呼豆腐”的人带回家。遗体下葬后还有很多名堂,每七天举哀(祭奠)一次,一般只做“头七”就算了,富讲究的会做“七七”。每年死者忌日、清明都有祭祀活动。土葬多会有二次葬——捡金,就是数年后开棺把遗骨捡出洗净放入“金罈”再择地安葬。
旧时的丧葬礼仪,可说是陈规陋习,今天看来毫无意义。过世了的慈爱善良的长辈,也不愿儿孙们为了他的“入地为安”而如此耗费钱财和宝贵的时间,如此劳师动众!且土葬又占用大量可耕用的土地,与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格格不入,很不协调。
推行火葬就是改革丧葬陋习的一种文明举措。家里有人过世了,只要一个电话,火葬场就会来把遗体接走;然后在报上登则讣告,要表示慎重再给诸亲友打个电话告知。一切令人伤脑筋的死后服务总由火葬场代办。到火化时举行一个向遗体告别仪式,再办个骨灰盒寄放手续就OK了。这样处理就做到“慎终”了,这也是时代文明象征之一。
为了迎合人们“慎终追远”的理念和需求,近三十年来,市民政局营造了几处公墓。旧的葬式在选墓地时总要请风水先生择地而葬,柳州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公墓选择的都是最佳风水宝地,合乎堪舆学选择墓穴的要求,逝者的骨灰尽可放心安放到公墓里。去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出海葬活动后,颇受群众欢迎,柳州参与的市民最多。近日,区民政厅又在南宁市推出公益花坛葬活动,让骨灰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既环保,又让逝者归于自然,做到入土为安。如此便民利民的好事,希望柳州能及早跟进。花坛葬省事省心更省钱,还能免除清明节上坟担心天气不佳、交通堵塞等问题。可以用奔波于上坟的时间,亲人们聚在一起,交流彼此的生活、工作情况和感受,谈谈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向晚辈介绍先人生前的种种事迹,传承良好家风,回忆逝者在世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等等。这是最有文化层次、最为高雅、最新潮的“追远”方式,先人若是泉下有知,也会含笑点头的!
新闻推荐
20万斤鱼上市前离奇死亡事发柳江县成团镇白露村 渔政部门初步认定为急性中毒
在此次死鱼事件中,覃先生损失最为惨重,近8万斤鱼一夜“白肚”,让其欲哭无泪。今报记者黄远来文/图即将上市的20多万斤罗非鱼和鲤鱼一天之间突然离奇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多万元,让柳州市柳江县成...
柳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江县这个家。